您现在的位置 : 安徽省 > 合肥市 > 长丰县 > 造甲乡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造甲乡

[移动版]
古逍遥津公园
地名:造甲乡隶属长丰县
区划代码:340121203代码前6位:340121
行政区域:安徽省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皖A
长途区号:0551 邮政编码:231100
辖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22万人
人口密度:约26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7个社区、6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造甲社区~001乡中心区
造甲社区概况 一、总体概况 造甲社区位于长丰县东部,是由造甲、甄庄、周仓三个村于2002年合并而成的,是造甲乡乡政府所在地,也是造甲乡的政治…[详细]
宋岗社区~002村庄
造甲乡宋岗社区位于长丰县中东部,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1万亩,辖10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庄,总人口2600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详细]
凤群社区~003乡中心区
凤群社区地处造甲乡南部,距造甲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与下塘镇埠里村接壤,造埠路贯穿南北,距省城合肥仅28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人口2615…[详细]
双丰社区~004村庄
双丰社区位于造甲乡西部,与下塘镇小桥村、韩岗村接壤,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人口2004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847人,党员 名,总面积 …[详细]
凤楼社区~005乡中心区
凤楼社区位于造甲乡南部,东与肥东县白龙镇接壤,南与凤群村交界。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自然村民组13个,土地总面积约5.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详细]
双河社区~006村庄
双河村位于造甲乡西部,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境内有5公里长的双河水库水岸线。人口2078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863人,党员 名,总面积…[详细]
陈刘社区~007村庄
陈刘村位于造甲乡中东部,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长白路沿江淮分水岭南北向穿过该村。陈刘村北部、西部与造甲乡宋岗村相连,东部与造甲乡宗旱村接壤,南…[详细]
六方村~205村庄
六方村位于造甲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总人口1989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940人,农田水利设施完善 我村农民收入以棉花种植、发展…[详细]
许圩村~206乡中心区
许圩村位于造甲乡北部,紧邻长白公路,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人口2690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1074人,党员71名,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详细]
宗旱村~209村庄
由原宗陈村、旱墙村合并而来,取两村首字命名,故得名宗旱村村民委员会。建国后属肥东县青龙区;1958年为柘塘公社宗陈、旱墙大队;1965年6月划归长丰县…[详细]
联合村~210村庄
联合村位于造甲乡北部,与杜集乡大李村接壤,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境内与明城水库相接约1公里。人口1842人,其中在外误工人员930人,其中党员…[详细]
马塘村~211村庄
马塘村位于造甲乡东北部,与定远县白店乡接壤,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总人口1903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817人,党员45名,耕地面积4100亩,…[详细]
缪岗村~212村庄
缪岗村位于造甲乡东南部,与肥东交界,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总人口1180人,其中在外务工人员637人,党员32名,辖11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大坝…[详细]

地名由来:

因原驻地村庄造甲店而得名,相传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制造盔甲,铸打兵器,故得名造甲乡。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公布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造甲乡上榜。

2022年9月,造甲乡被授予第六届合肥市文明村镇称号。

2019年12月,造甲乡入选2019年度安徽省森林城镇

2015年4月,合肥市委市政府授予造甲乡第三届合肥市文明村镇称号。

基本介绍:

造甲乡位于长丰县中东部与肥东、定远交界,离省城合肥50公里,全乡面积120平方公里,可用耕地10万余亩,可养水面5000余亩,全乡人口32188人,年种植水稻30000亩左右,大小麦20000亩左右,油菜42000亩左右,豆类6500亩左右,目前全乡成片造林15000亩,是一个典型生态农业大乡。

二级省道长白路从造甲腹地穿过,南连合肥,北接淮南,三级油路造埠路也即将建成通车,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砂石公路,全乡固定电话4500门,占全乡总户数的59%,建立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基站。全乡农网进行了二期改造,从二OO四年四月份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基础设施明显好转。

造甲乡劳动力资源丰富

+查看详细造甲乡概况>>

历史沿革:

1958年10月成立造甲公社;1968年5月造甲公社改名为反修公社;1972年7月反修公社改为造甲公社;1983年4月体制改革,设立造甲乡。


以下地名与造甲乡面积相当:

造甲乡相关名人

到造甲乡必去著名景点

造甲乡特产与美食
造甲乡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