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江苏 > 苏州

苏州曾叫过的名字你知道的有几个呢?

[2013-11-30 23:30:00]
   苏州一共用过几个名字?昨日新鲜出炉的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告诉大家,白发苏州在过去的2500多年间一共用过10个名字,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平江府、苏州市等名,也有相对陌生的会稽郡、隆平府等名字。
  
    苏州拥有众多历史信息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地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承载着苏城珍贵记忆的老地名已烟消云散。从2007年10月开始至2008年年底,苏州市地名办对苏州市七个区范围内的地名进行普查,全市共采集了25438条地名信息。据统计,消亡的自然村落、居民区就有1400多条,这些消亡的地名就是“历史地名”,其中不少就属于老地名的范畴。比如,一条干将路建好,沿线就消亡了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郎中里、梗子里、桐桥浜8条巷弄名。

  
    保存这些历史遗存,唤醒这些历史名片,已成共识。早在2009年12月实施的 《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就提出实行“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去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编纂工作。
    所谓吴文化地名,是指具有吴地区域特征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地名,具体标准为:具有吴地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地名;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地名; 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地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地名;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地名。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年代比较久远的地名,都属吴文化地名保护申报范围。
    经过近两年的收集整理、考证,首批《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正式出炉。
    首批名录以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山、河、湖、岛等)、行政区域地名(名镇、名村等)、道路地名(街、巷、里、弄等)、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四类地名为主,共收录地名992条,其中自然地理实体地名201条、行政区域地名288条、道路地名303条、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200条。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莫俊洪介绍,“今后将进一步挖潜、考证每一个地名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实体概况以及吴文化信息,把它们编撰成册,争取明年年底出版。”
    会稽郡
    起始时间:
    公元前222年
    地理位置:初置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西汉时扩大,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
    地名含义:因境内有上古时期的山名“会稽”而得名。
    历史沿革: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在原吴、越之地建置,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历时351年。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分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的中心发达地区13个县另立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县(今绍兴)。
    地名实体概况:汉高祖六年(前201)领24县。汉元封元年(前110)至东汉永建四年(129),领26县。移治山阴(今绍兴)后,辖境逐渐缩小。
    吴郡
    起始时间:
    公元129年
    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逐渐缩小。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
    地名含义:以古国名“吴”而得名。
    历史沿革: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析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地另立吴郡,属扬州。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东汉兴平二年(195),吴地隶属三国孙吴。晋朝时,隶扬州。南朝宋时,曾两度隶南徐州,两度复归属扬州。陈祯明年间,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废吴郡。隋大业三年(607),改吴州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改吴郡为苏州。唐天宝元年(742),苏州改为吴郡。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地名实体概况:东汉永建四年(129),领13县。三国吴黄武五年(226),领15县;七年(228),领14县;吴宝鼎元年(266),领10县。晋朝先后领11县、12县;南朝领12县。陈祯明三年(589),即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前,吴郡辖地益小,仅领3县。隋开皇九年(589)二月至唐乾元元年(758),领7县。唐天宝元年(742),领6县;天宝十年(751),领7县。
    吴州
    起始时间:
    公元549年
    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市、昆山以南,上海市嘉定、奉贤以西南,浙江长兴、安吉、桐庐以东,富春江以北地区。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
    地名含义:以古国名“吴”而得名。
    历史沿革: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七月,置吴州于吴郡。梁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陈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年),割扬州吴郡置吴州,吴郡隶属吴州;又分钱唐、富阳、新城3县为钱唐郡,隶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隋大业三年(607),又改吴州为吴郡。
    地名实体概况:陈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年),领吴郡、钱唐郡。隋大业元年(605)至隋大业三年(607),领5县。
    苏州
    起始时间:
    公元589年
    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于今江苏苏州市6个市辖区、常熟以东,浙江桐乡、海盐以东北以及上海市大陆部分。宋时缩至相当于今江苏苏州市6个市辖区和常熟、昆山2个县级市。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
    地名含义:取州西“姑苏山”得名。
    历史沿革: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隋大业元年(605)至隋大业三年(607),改名吴州;隋大业三年(607)至唐武德四年(621)14年里,唐天宝元年(742)至唐乾元元年(758)16年里,又曾两度更名吴郡。宋政和三年(1113),以苏州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唐时,先后隶属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宋时,先后隶属江南道、两浙路、浙西路。清宣统三年十月初四(1911年11月24日)至民国元年(1912)1月,“同城州县均截并为一”而设“苏州”,但时间甚短。
    地名实体概况:隋开皇九年(589)二月,领3县,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隋开皇十一年(591)至唐武德七年(624),州治移新郭(今姑苏区友新街道境内)。隋时先后领4个、5个县。唐时先后领3个、4个、5个和7个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十月至宋政和三年(1113),领5县。清宣统三年十月初四(1911年11月24日)至民国元年(1912)1月,管3县。
    平江府
    起始时间:
  [page title= subtitle=]
    公元1113年
    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今苏州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园区、吴江区及常熟、昆山和上海市的嘉定等县地。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上海
    地名含义:初为“平定李煜江南国”之意而命名“平江军”,平江府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宋政和三年(1113),以苏州为“帝节镇”,升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改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
    地名实体概况:宋政和三年(1113),领5县,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宋嘉定十年(1217)至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领6县。宋时,曾为浙西提举司、浙西提点刑狱司治所在地。元时,江淮行省、两浙大都督府曾设于此。
    平江路
    起始时间:
    公元1276年
    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今苏州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园区、吴江区及常熟、昆山和上海市的嘉定等县地。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上海
    地名含义:元制以路名各地,改取旧府名“平江”(详见“平江府”条目)为路名。
    历史沿革: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平江府改为平江路,先后属江淮行省(治扬州)、江浙行省(治杭州)。至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九月,改名为“苏州府”。其间,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至十七年(1357)张士诚降元前,曾改为“隆平府”。
    地名实体概况:元时,先后领6县、2县4州,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
    隆平府
    起始时间:
    公元1356年
    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今苏州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园区、吴江区及常熟、昆山和上海市的嘉定等县地。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上海
    地名含义:取“昌隆太平”之意。
    历史沿革: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张士诚据苏称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张复隆平府为平江路。
    地名实体概况:领2县4州,治所在吴县“吴子城”(今姑苏区公园街道境内)。
    苏州府
    起始时间:
    公元1367年
    地理位置:元末明初,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园区、吴江区及常熟、昆山和上海市的嘉定等县地。清辖境缩为相当今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园区、吴江区和常熟、昆山等市(县)地。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上海
    地名含义:取旧名“苏州”(详见“苏州”条目)为府名。
    历史沿革: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九月,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八年(1375)至明永乐十九年(1421),先后直隶中书省、南京六部。清初隶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后隶江苏省。先后为江南省、江苏省、苏福省省会所在地。宣统三年十月初四(1911年11月24日),裁苏州府及长、元、吴3县,设苏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苏州府。
    地名实体概况: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元末明初,领2县4州。明末清初领1州7县,后改领9县、清末领9县2厅。
    苏州市
    起始时间:
    公元1912年
    地理位置: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西南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东接上海,西连无锡,南邻嘉兴、湖州。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
    地名含义:取旧名“苏州”(详见“苏州”条目)为市名。
    历史沿革:民国元年(1912)11月,吴县城厢自治改称苏州市。17年(1928)11月27日,实行县、市分治,设立苏州市政府;12月10日,苏州市政府正式成立。19年(1930)3月27日至民国38年(1949)4月27日,仍称吴县。1949年4月27日,划苏州为市。1953年1月26日,调整为省辖市。1958年7月5日至1962年6月25日间,隶属苏州专署。1983年1月18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原苏州地区的6县(市)划归苏州市,于3月1日正式实行。
    地名实体概况:民国元年(1912)11月,辖有城区及城厢附郭地区的9都145图。全市面积69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82.3平方公里,江河面积16.7平方公里。建国后,初设苏州市府前街(今姑苏区道前街)原吴县县政府旧址,不久迁至道前街原江苏高等法院旧址(今道前街260号)。后驻人民路80号。1997年4月27日,迁往金阊区三香路180号(现姑苏区三香路998号)。现共辖6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9.12平方公里。
    苏州地区
    起始时间:
    公元1949年
    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西南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东接上海,西连无锡,南邻嘉兴、湖州。
    所在(跨)行政区:江苏
    地名含义:取旧名“苏州”(详见“苏州”条目)为地区名。
    历史沿革:1949年3月组建,初名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苏州专区”)。1949年10月14日,改称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1953年1月1日,改称为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1971年4月13日,改称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苏州地委”),1978年7月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简称“苏州地区”)。1983年1月18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地市合并”,原辖区域6个县(市)划归苏州市。
    地名实体概况:初驻苏州市(今姑苏区)临顿路荣社,后迁至东北街拙政园,1951年10月迁至五卅路94号金城新村。1953年,辖10县市。1978年,辖8个县。

上一篇:济宁调整行政区划 撤销兖州市设兖州区
下一篇:新泰宁阳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