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斜滩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斜滩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斜滩村 | ~201 | 镇中心区 | 斜滩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香菇山村 | ~202 | 村庄 | 香菇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楼下村 | ~203 | 镇中心区 | 楼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元潭村 | ~204 | 村庄 | 元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青垅村 | ~205 | 村庄 | 青垅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新村村 | ~206 | 村庄 | 新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王溪村 | ~207 | 村庄 | 王溪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印潭村 | ~208 | 村庄 | 印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石井村 | ~209 | 村庄 | 石井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厝基村 | ~210 | 村庄 | 厝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钱塘村 | ~211 | 村庄 | 钱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水北村 | ~212 | 村庄 | 水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山田村 | ~213 | 村庄 | 山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外洋村 | ~214 | 村庄 | 外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奖六村 | ~215 | 村庄 | 奖六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该村处于大溪边,溪至村尾部有一大塆,方言叫“斜”,斜塆处又有大沙滩,故名。清光绪年代以来有把“斜”误写为“蛇”,当地文人认为蛇是龙的前身,又改名为“龙滩”后来认为滩小而江大,再演变为“龙江”,其实群众不习惯,历用“斜滩”。
2016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斜滩镇为第五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寿宁县辖镇。1958年设斜滩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2万。福(安)寿(宁)公路过境。辖斜滩、石井、钱塘、水北、香菇山、新村、王溪、楼下、奖禄、青垄、元潭、厝基、山田、印潭、外洋15个村委会和斜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香菇、竹木。
车岭古道位于寿宁县斜滩镇斜滩村、清源乡阳尾村,年代为明至清。简介:明中叶形成,由明迄清历代维修,是寿宁通往福宁府的重要古官道。古道自斜滩蜿蜒而上,相对高差658米,全长约10公里。山路用石块
历史沿革:
建县前分属福安、政和两县。
明景泰六年(1455年)分属坊隅(县城)、福安里、政和里。
清雍正年间属东南乡。
乾隆年间属福安里四都,辖兴华、龙凤、龙福3个境。
1912年属斜滩区,区驻地斜滩村。
1930年,已有斜滩镇建制。
1936年属第三区(斜滩)。
1940年6月属第二区(斜滩)。
1941年6月改斜滩镇为斜滩实验乡。
1942年属第一区(斜滩)。
1945年改为斜滩示范乡,辖11保139甲。
1949年7月寿宁县人民政府成立,仍沿用斜滩乡保甲建制,8月属斜滩区,区公所驻斜滩村。
10月属第二区(斜滩)辖11保。
1950年11月废除保甲制,设斜滩镇,属第二区(斜滩)。
1955年9月属斜滩区。
1956年3月斜滩镇归县直辖。
1958年9月在斜滩村设金星公社;在印潭村设和平公社。
1959年3月撤区并社,设斜滩公社,辖25个大队。
1961年5月恢复区社建制,设斜滩、山田、钱塘、印潭4个小公社,属斜滩区。
1965年7月再次撤区并社,设斜滩公社辖11个大队。
1984年9月社改乡(镇),设斜滩镇,辖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
2020年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