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秦州区 > 皂郊镇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

[移动版]
地名:皂郊镇隶属秦州区
区划代码:620502103代码前6位:620502
行政区域:甘肃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甘E
长途区号:0938 邮政编码:741000
辖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6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贾家寺社区~001主城区
贾家寺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详细]
董家坪社区~002城乡结合区
董家坪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新庄社区~003城乡结合区
新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店镇社区~004村庄
店镇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下寨子社区~005城乡结合区
下寨子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徐家店社区~006城乡结合区
徐家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兴隆社区~007城乡结合区
兴隆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闫家庄社区~008村庄
闫家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皂郊社区~009主城区
皂郊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详细]
周集寨社区~011城乡结合区
周集寨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详细]
杨家沟村~203村庄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沟,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杨家沟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详细]
虎皮沟村~204村庄
因此地有一座山盘居村中间,像一只虎,且村民居住山下的大沟里,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虎皮…[详细]
刘家沟村~207村庄
刘家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王家湾村~209村庄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湾,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王家湾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王家湾大队改为…[详细]
榆林村~210村庄
因建村时该地是一片榆树林,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榆林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榆林大队改为榆林村,设…[详细]
老湾里村~211村庄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因皂郊赵员外族人在此耕种土地,由于回家时路途较远,要绕行一个大湾,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详细]
孙家河村~212村庄
因以孙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孙家河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孙家河大队改为孙…[详细]
袁家河村~213村庄
因以袁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袁家河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袁家河大队改为袁…[详细]
东沟村~215村庄
因地理位置处于316国道东面,且村民居住在一条狭长的沟,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东沟大队…[详细]
田家山村~216村庄
因以田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田家山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详细]
高家庄村~218村庄
因以高兴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属皂郊镇。1949年后属天水县皂郊乡;1958年公社化后,改高家庄大队,属皂郊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详细]
王家店村~219村庄
因以王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设有店铺,故名。1949年前称田家山,属皂郊镇。1958年公社化后,属皂郊公社田家山大队;1983年公社改乡后,属皂郊乡田家…[详细]
杨川村~220村庄
因以杨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川,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杨川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杨川大…[详细]
杨湾村~222村庄
杨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水泉村~224村庄
因该地有一眼水泉,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水泉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水泉大队改为店水泉…[详细]
张董村~225村庄
因居民大多为张姓,董姓为主,故名。2005年5月撤销董家庄村、张家窑村,合并成立张董村,设张董村民委员会,属皂郊镇,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潘集寨村~226村庄
因以潘姓人氏聚居,且早年间此地设有集市,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潘集寨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详细]
池金村~227村庄
东汉末年,一位大将之妻自尽于此处,得名“自尽里”,长期因口误相传为池金,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池金大队…[详细]
硖门村~228村庄
硖通“峡”。两山间的溪谷。因地里位置处于两条河口,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58年公社化后,改硖门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硖门大队改…[详细]
白家山村~229村庄
因以白姓人氏聚居,且地处山坡,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白家山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白家…[详细]
马家河村~230村庄
因以马姓人氏聚居,且地处河边,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马家河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马家…[详细]
冯家坪村~231村庄
因以冯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平坦,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冯家坪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详细]
杨集寨村~232村庄
杨集寨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谢崖村~233村庄
因以谢姓人氏聚居,且村内地势陡峭,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谢崖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谢…[详细]
谢家庄村~234村庄
因以谢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国时期属兴隆镇。1949年后,属平南区;1958年公社化后,改谢家庄大队,属店镇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后,谢家庄大队改为谢…[详细]
浮沱子村~235村庄
浮沱,水边的村寨,形容该处位于暴雨频发地带。后更名浮托子,寓意村落风调雨顺。明朝中期有陕西柴姓举人搬迁至此以避战乱。一日,忽见大雨滂沱,后风调雨顺,故…[详细]

地名由来:

因以南宋抗金要堡皂郊堡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3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皂郊镇为2022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14年7月,皂郊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皂郊镇位于秦州区南部,东接北道区甘泉、二十里铺两乡,南连齐寿乡,西邻店镇乡、平南镇,北与太京镇、吕二乡接壤,距秦城区15公里。地处南沟河峡谷,山多川少,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059米,最低海拔1600米。年最高气温

35℃,最低气温-19℃,年无霜期168天,年平均降雨量639毫米。国道316线贯穿境内川区,交通便利。境内的南沟河(古称赤山谷河)为籍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1000亩,森林面积280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苹果、核桃等。该镇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起步早,以苹果为主的各种果园达18500亩

+查看详细皂郊镇概况>>

历史沿革:

南宋时,境域称皂郊堡。

明清时,称皂郊镇。

1949年,设皂郊乡。

1958年,改为皂郊公社。

1965年,兴隆公社并入。

1971年12月,由天水县划归天水市管辖。

1985年,设皂郊乡,乡政府设在皂郊村。

2001年,撤乡建镇。

2003年10月,撤乡并镇后将原店镇乡并入皂郊镇。

2005年1月,归秦州区管辖。


以下地名与皂郊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