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临泾镇 | 隶属:镇原县 |
区划代码:621027107 | 代码前6位:621027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甘M |
长途区号:0934 | 邮政编码:745000 |
人口数量:约2.22万人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耿塬村 | ~200 | 村庄 | 因耿姓村民大部居住在塬面,故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蟠龙村耿家塬;1958年10月成立耿家塬生产大队,1966年将耿家塬、高湾两个大队合并为燎…[详细] |
什字村 | ~201 | 村庄 | 因地处通往三岔、新集等后山的十字路口,人们习惯叫大什字,后简称什字。…[详细] |
蒙塬村 | ~202 | 村庄 | 因塬面上蒙姓村民居多,又是通往后山的必经之路,故名。…[详细] |
席沟圈村 | ~203 | 村庄 | 境内有一沟圈,又因此地席姓村民居多,故名。…[详细] |
路壕村 | ~204 | 村庄 | 因该村地形地貌奇特,沟深、山峁大,路姓村民居多,故名。…[详细] |
十里墩村 | ~205 | 村庄 | 秦、明时期在此修建烽火台,距离镇原县城和寇家庙各十里路程,又因面积较小,类似土墩,故名。…[详细] |
桃园村 | ~206 | 村庄 | 此地脱姓村民居多,且有一大桃园,故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麦原村脱桃园庄,1958年9月成立脱桃园生产大队,1969年改名先进大队,1972年…[详细] |
毛头村 | ~207 | 村庄 | 据当地村民口述,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官员到此地,碰到一个披头散发人,官员问此人为何人,此人只摇头;又因该村久居杨姓村民,官员便说:你是杨毛头,传开后,…[详细] |
祁庙村 | ~208 | 村庄 | 据当地村民口述,有祁姓村民修祖庙一处,后又在不同历史时期修建很多庙宇,故称祁家庙,后简称祁庙。…[详细] |
新堡村 | ~209 | 村庄 | 民国以前为防匪患,该村修建一堡子,故称为新堡。…[详细] |
良韩村 | ~210 | 村庄 | 据当地村民口述,明末清初,此地先有梁家,后有韩家,故名。…[详细] |
包庄村 | ~211 | 镇中心区 | 该村以包姓村民居多,故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绿荫村包家庄,1949年8月为十一乡(绿荫,即包家庄),1953年1月属城市区二区包家庄(绿荫乡…[详细] |
祁焦村 | ~212 | 村庄 | 因祁、焦两姓村民居多,故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绿荫村焦家渠祁家庄,1949年8月属临泾区十一乡(绿荫,即包家庄),1953年1月属城市区(二…[详细] |
石羊村 | ~213 | 村庄 | 据当地村民口述,清政大夫张念夫妇墓园在此地,且立有石碑、石羊、石狮子等石雕动物,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临泾镇因西汉时设有临泾县,留名沿用。
基本介绍:
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
临泾镇位于甘肃省镇原县城东北部,境内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临泾镇总土地面积28.02万亩,耕地面积9.46万亩。平均海拨1302.9米。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土特产品种类繁多,黄花菜享誉五洲。临泾镇地处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不穷,《潜夫论》蜚声中外,北魏灵太后,治国清明,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
临泾镇共辖14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12个乡直单位,总农户8188户,其中农业人口36299
荣誉排行:
2023年3月,临泾镇被授予甘肃省第十六批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镇原县分为五区,临泾为第一区。
1949年,更名临泾区。
1956年,降为基点乡。
1958年3月,更名临泾乡;同年9月,成立超英公社;同年12月,更名临泾公社。
1961年,分为临泾、什字2公社。
1965年,合并为临泾公社。
1983年,改临泾乡。
2015年,临泾乡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