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潮州市 > 潮安区 > 江东镇 > 龙口村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龙口村

[移动版]
龙湖古寨
地名:龙口村隶属江东镇
区划代码:445103114218代码前6位:445103
行政区域:广东省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行政级别:村车牌代码:粤U
长途区号:0768 邮政编码:521000
城乡分类:村庄分类代码:220

荣誉排行:

2019年9月,龙口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基本介绍:

龙口村

古木参天,根深本壮;浩瀚韩江,源远流长;宇宙生灵,万物景象;慎宗追远,孝义之常。溯我龙口,世系相传,自明朝正德年间,距今约500年,刘氏先祖华文、励行两公从意溪东津桃坑迁移至此。始创村址选在澄海隆都龙门关对岸处,筑寮而居。因相对于龙门关口,故取村名为龙口。后因地势关系,村址往北上移,但村名按原沿用。现在“石跛脚”渡口内侧,还保留一片上祖地,龙口人称之为故乡。

龙口村有刘、江两姓。江姓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先祖福元公从文祠移居到此。历来两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艰苦奋斗,振兴家乡。人口繁衍,环境改善,生活温饱,居室幽雅,各项事业日趋发展。

我村地处平原区域,在江东镇东边,距鲤鱼山的三元塔(急水塔约千米处。)东倚韩江堤岸;西至红砂村交界;北与井美村接壤;南系横坑村。站于堤坝之上,便可望到隔江的龙口洲。据记载,先祖创乡时,堤外便有一块由江水冲积而成的土地,于是开始在那里垦荒种植。由于年代久远,山移水改,那块地成了四面环水的洲园,面积也逐渐扩大,现在洲园面积约1350亩。自古至今,洲园成了龙口人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经济收入的宝地,故称为发家洲。有利必相争,龙口人也曾因洲园边界问题与邻近乡镇打过官司。然而,历史事实是不可改变的,解放初,潮安县政府尊重历史,确认了龙口洲的范围,并立下了边界。从此,龙口人也免了词讼。如今的龙口洲,已是竹林修长,树木参天,群鸟欢跃,佳果飘香的自然风景区。沿堤岸往南约千米处,有一津口,先时村民出外营生须经于渡,名叫“石跛脚”渡,对岸是潮澄边界。家乡虽乏山川,却临韩水,是一个环境优美,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一块工业、农业、商业等投资发展的黄金宝地。

龙口村跟相邻的村落一样,原是一片由河流冲积而成的海滩地。由于年代久远,地域面积有减无增,现在全村地域面积只有1540多亩,耕地面积900多亩,这里的地质松软,土层深厚肥沃,便于耕作,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宝地。历年来,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茨、花生、甘蔗、黄麻等农作物为主;为了增加土地价值,加快村民经济的高收入,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潮州柑、蕃石榴、竹笋、玉米,同时还引进高新农业产品“金姑娘”、“玉姑娘”和良种西瓜、甜玉米等。

农业生产的模式从单纯解决粮食问题向着科技型、特色型、高值型发展。这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据统计,到2005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900多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向更高的生活水准迈进。人民生活温饱问题解决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户购置耕作的拖拉机、灌溉的抽水机、运输的汽车、摩托车等。同时还进行农产品无公害基地的试验,取得成功,产品投放市场得到认可,村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龙口村现有650多户,2800多人口,比解放初增加一倍多,其中农业劳动力约占43%,非农业劳动力约占35%,在校学生500多人,其余的便是老年人和未入学儿童。龙口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经济还较滞后的乡村,为了改变其落后面貌,村历届领导班子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进行改造。为了方便耕作,对村原来高低不平的田地进行改造,平埠改土,把田地规划成“非”字形的平整农田,同时大搞水利排灌系统建设,使农业年年获得好收成,集体经济和村民的经济有了明显好转的势头。

乡村建设,关系村貌,为改变村的面貌,80年代初便着手修筑村里的道路,将泥泞的土路全面铺成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进而对村民住宅基地进行合理规划,使民宅横直有巷,幢幢相通,美化村民的居住环境。80年代初,龙口村干部为村民解决饮水难问题,建设了自来水厂,直至90年代末废止;现在村民饮用的自来水是江东镇水厂的水。为改变村容,在90年代初,对村里多口渔塘埠全面修筑石篱,既保护了池埠及道路,又美化了村容,同时还在村里架设了近200支路灯,既方便村民夜间走路,又可防盗。

龙口村自解放以来,特别注重发展工副业,不断壮大村经济。早在50年代末,就创办了江东镇唯一的砖瓦厂,砖瓦厂生产的砖瓦主要销售给本镇及邻镇的农村建造房屋,产品质量深受好评;同时,又建起了贝灰生产厂,满足了农村建设的需要。为了改变村民几百年来靠拉笼舂米的落后方式,龙口村早在1958年就建成了江东第一个粮食加工厂,厂址是龙口大宗祠,工厂于1963年底被大火烧毁。1964年便重建粮食加工厂,厂址是现在村大房前西则。60年代初,村里又创建了花生榨油厂,厂址在伯夏公祠东侧(厂址于2005年修建伯夏公祠时拆除)。同时还发展了养猪场;养母鹅场等,发展副业,增加经济收入;各农户也养起了母猪,这样,龙口人偿到了发展工副业的甜头。60年代末,村里还建成了蔗糖生产厂,厂址在韩江堤边,机械加工代替原来牛力加工的模式。70年代初,根据当地有洲园,种植竹林的有利条件,办起了竹器加工厂,主要生产箩、筐等农用产品,解决了劳动力的出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村里便建起了一座潮绣抽纱加工厂,是女工集体生产的好场所;与此同时建设了村政办公楼一座。上面所述这些,均是龙口村发展工副业的真实情况,然而,这些已成为历史。

进入80年代,村民对发展工副业更有劲头,村里先后办起服装、机绣加工场10几个,这些都属家庭作坊,车工人数300多名,年产值200多万元。近年,村里还建起两间装璜印刷厂和一间瓷泥加工厂。这几间工厂有工人50多名,年产值约400万元。兴办工厂,解决劳力出路,增加村民收入。

我村风俗,与镇内各村大致相同。古今对比,大同小异;同者,男长须婚,女大当嫁,世俗已然;异者,当今提倡男方到女家落户,女儿为媳,亲上加亲,树立了新风象。再者,对于人的寿满期尽的后事处理,古今有异,古时尸体土埋;现时实行火化,文明卫生的风气大发扬。

龙口村民从古至今依然是人群中的一小围人,终在生存期间,对于依赖、信仰,大多数人有两方面看法:位置摆得较正的一面就是信仰政府,服从当代政府的领导,执行政府法令,听从指挥。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中学到的,每逢初一与十五早时辰求神拜佛和时年八节奉拜祖公。求神拜佛也罢,奉拜祖公也罢,目的无他,只是为了祈-保佑家人平安和大赚;奉拜祖先,也为报答养育之恩。以上两方面活动方式长期共存,形成了村民的心里寄托。

我村中还有十几户人家,信奉救世主耶稣的基督教徒。他们参教行教规,周期是圣日,一周一礼拜,诵圣经,吟圣咒,共同襄求天父赐食,达到终生无忧的境界。

我村是有名的侨乡。往海外谋生的乡亲众多,历史悠久,始不知何时起,目前知悉的情况是:龙口村10户人家中居有8户人家有侨亲或侨裔在南洋诸岛求得生计。其中旅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的大部分,还有旅居澳洲、缅甸、越南、加拿大、美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侨亲、侨胞人数有1千多。

我村民规范于汉族后裔,勤劳勇敢是基本功,克勤克俭是本色。侨亲们无论跑到天崖与海角,都时刻保持祖上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所到之处都有所成就,有所发展,获得成功。侨亲对家乡的贡献莫大,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家乡遭受各种灾害,侨亲们为使自己的亲人不受困,寄送粮食、鱼肉、油类等物质,以济时困。70年代中,侨亲得知家乡种植田地缺乏肥料,纷纷寄赠化学肥料支援,促使家乡有更好的收成,他们对家乡的贡献是真诚实意的。

更有突出贡献的侨亲要算是旅居马来西亚刘镇源先生等八昆仲,秉承家父遗愿,耗巨资410万人民币,建成一座占地面积二十二亩,建筑面积三千八百平方米的颇具规模的龙耀学校,为培养家乡后代人才尽心尽力作贡献。此外,还为村民修筑了一条1400多米的村道,这一工程耗资75万人民币,使村民有一通往致富的康庄大道。

还有由旅居泰国的侨亲刘巧惜女士、刘汉成先生姐弟发动,刘维臣、刘镇辉、刘隆务老先生等五十二位侨亲慷慨捐资建设的龙口幼儿园,刘汉成先生捐资二十七万元建设的“世玉堂”连接幼儿园,两个建设项目,共耗资总额五十三万多元(人民币)。他们的善举,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许,也成为侨亲的楷模。侨亲对家乡的贡献不止这些,只是先慢之分,据透露,后面接踵而来捐资的还多。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龙口村的教育事业,从古至今发展速度比较快。据了解,村里最早办私塾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那时,有上龙口大厝内的书斋和后书斋;还有一间书斋在下龙口大房书斋,私塾办至何时无可对证。龙口村直到中华民国1928年才创办学校,当时校名为“维德学校”,校址是在村大宗祠,1948年“维德学校”由当时的江桂区改名为“敦睦学校”,学校仍然是办在龙口大宗祠,直到解放后1958年龙口村才创办民办学校,当时分为二个教学点,一个是在下龙口的伯夏公祠,另一个是在上龙口当时借用基督教堂做教室和老师办公室。1961年下半年,将原来二个教学点合并起来,迁至上龙口的二房祖祠(70年代初被拆除)处,校名为龙口学校,规模较大,后来由于祠堂的残破,加之办学条件要求日益提高,便将二房祖祠的北面原来的集体猪舍、养鹅场改建成教室和办公室,教学环境有所改善,在这里办学直到1996年下半年为止(现在学校旧止还存在)。1996年9月,由马来西亚侨亲刘镇源等八昆仲捐建的龙口村龙耀学校新校舍落成了,全体师生进入了环境优美的校园里。现在学校有六个教学班,学生数有三百多人,学校教学设备较齐全。据统计,自解放到现在全村共有25人大学毕业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卫生事业的同步发展。全村现拥有电视机650多台,大部分还配上影碟机和音响设备;村里还先后创建了弦乐组和锣鼓队,活跃农村的文化阵地;同时还创办了老人活动中心,使老龄人有一个舒心的好去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

龙口村的卫生事业发展也较好,除了村合作医疗所外,还有两家个人医药店,村民的一般性疾病可以在村里就诊。我们还十分重视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村民健康程度良好。

据了解,龙口村当代名人有:湖北省造船厂的高级工程师刘维德;北京市桥梁建筑高级工程师刘传家;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讲师刘维定等。

龙口村与中庄村、圆山村、井美村、上庄村、独树村、下庄村、红砂村、三吴村、仙洲村、洲东村、渡头村、洋光村、仙坪田村、樟厝洲村相邻。

历史沿革:

1958年以村命名“龙口大队”,1999年改称“龙口村民委员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周边相关:

龙口村附近有绿太阳生态度假区、龙湖古寨、幽谷逸林旅游区、凤凰天池、龙湖寨建筑群、凤翔峡原始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凤凰单丛、潮汕贡菜、潮汕橄榄菜、大吴泥塑、糕饼、潮安茶叶等特产,有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彩、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枫溪瓷烧制技艺、麦秆贴画等民俗文化。


江东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