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兴宁市 > 大坪镇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大坪镇

[移动版]
兴宁文峰塔
地名:大坪镇隶属兴宁市
区划代码:441481134代码前6位:441481
行政区域:广东省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粤M
长途区号:0753 邮政编码:514000
辖区面积:约155.0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6万人
人口密度:约232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3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大坪社区~003镇中心区
因古时是一片草地,常为屯兵练马的场所,大坪即以此地貌“大草坪”而得名,故名。1989年成立大坪社区居委会,此名沿用至今。…[详细]
鸽池村~200镇乡结合区
传说在下坝段低洼处有一个池,常有白鸽在觅食,龚姓始祖文忠公发现后,认为池能养鱼,就在此定居,取名为白鸽池,解放后,认为白字不吉利,就把白字去掉变为鸽池…[详细]
黄坑村~201村庄
黄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兰塘村~202村庄
祖当始祖落居时在屋前有一口大水塘拦着,故后人把此地称为兰塘。1949年称兰塘村农会,1950-1957年称兰塘大队,1963年-1986年称兰塘乡,1…[详细]
咨洞村~203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称“洛洞村”,因“洛”与“咨”谐音,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咨洞”。1949年称咨洞村农会,1950-1957年称咨洞大队,1963年-198…[详细]
大福村~204镇乡结合区
因现管理区内原有一神坛,叫“大佛宫”,后人将此地取名为“大佛”又因“佛”与“福”谐音,故名为大福。1949年称大福村农会,1958年称大福大队,198…[详细]
将军村~205村庄
将军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上河岭村~206村庄
因此地有河较长又有山岭,故取名为河岭。因方便行政管辖分为下河岭管理区和河塘管理区。又因与坜陂镇有一管理区同名,则改名上河岭。1999年改称上河岭村委会…[详细]
下河岭村~207村庄
因村驻地于河岭村下方内,故名为下河岭。原属河岭管理区,后来为便以行政管理,于1987年成下河岭管理区,1999年改称为下河岭村委会,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上大塘村~208村庄
因此地是大坪河与河岺河的汇合处,过去洪水期经常积涝成灾,形似一口大塘,又因该地处在河流的上游,故名为“上大塘”。1949年称上大塘村农会,1950-1…[详细]
下大塘村~209村庄
因大坪河流经此地,过偶去在洪水期间,经常积涝成灾,一片汪洋,似大塘而得名。由于该地位于河流下游,故命名为“下大塘”。1949年称下大塘村农会,1950…[详细]
陶坑村~210村庄
该区原有一山坑,多木炭窑及砖瓦窑,大多是从事烧砖、瓦为业,又因“窑”与“陶”谐音,故名为“陶坑”。1949年称陶坑村农会,1950-1957年称陶坑大…[详细]
兰塘寨村~211村庄
清代乾隆18年(1753年)余氏祖先从将军塘迁来此地落居,是因纪念上辈祖先,把二村地名而各取一字,故名。1984-1987年为兰塘寨乡,1987年4月…[详细]
朱坑村~212村庄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溪流自西向东汇入宁江,原称回龙村,村民原有多姓,自朱姓迁入后,其他各姓相继外迁或失传,后以朱姓居多,故称“朱坑”。1922年-19…[详细]
上黄坑村~213村庄
该村地处一条长约五千米的山坑的上部,山坑地表均是黄壤土,故名。原属朱坑管理区,后于1986年6月从朱坑管理区分出,称为上黄坑管理区,1999年改称上黄…[详细]
小碰村~214村庄
因村落地形地貌状像碰子,取名为“小碰”。1949年称小碰村农会,1950-1957年称小碰大队,1963年-1986年称小碰乡,1986年后称小碰管理…[详细]
龙塘村~215村庄
龙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双红村~216村庄
由于此地是大革命时期的苏区,解放后为纪念红色政权的建立,故命名为双红。1949年称双红村农会,1950-1957年称双红大队,1963年-1986年称…[详细]
吴田村~217村庄
因该地貌似鱼状,田地较宽阔,在过去又加上在耕作田中有许多杂鱼可抓,故称“鱼田”。又因在梅州客家语中“鱼”与“吴”读音相同,后来人就把它写成了“吴田”,…[详细]
岭东村~218村庄
原和岭背河(岭河)共一个管理区,后来为便于行政管理于1987年从岭河分出,因该这位于岭河的东方,故取名为岭东。1949年初为岭河村,1958称为大坪公…[详细]
岭河村~219村庄
因该村内有一条河,河的名字叫“岭背河”,故名。1949年称岭河村农会,1950-1957年称岭河大队,1963年-1986年称岭河乡,1986年后称岭…[详细]
布骆村~220村庄
数百年前,该村居住着姓傅、布、骆、马、郭人家,由于姓布、傅、马各的居多,故称布马各,“马”于“各”合为骆,后人称为布骆。明朝建制不详,清初属兴宁横岗堡…[详细]
佛坳村~221村庄
因当地有一座神坛,后面又有一个佛坳的水库,原与屏汉共一个管理区,1986年与屏汉分开为后,命名为佛坳。1949年-1957年称佛坳乡,1958年-19…[详细]
屏汉村~222村庄
为纪念革命先烈(罗屏汉)烈士而命名为“屏汉”。原和白云共一个白云管理区。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地方行政管辖,于1986年从白云分处,命名为“屏汉”。199…[详细]
新春村~223村庄
在以前此地名为四分区,由于此名不中听,最后提议改名为新春,有标新立意的意思。1949年称新春村农会,1950-1957年称新春大队,1963年-198…[详细]
白云村~224村庄
原名“白坟下”,因几百年前,村中有一座白坟而得名,原由白云、东红、新春等居民点组成,后来为便于行政管辖于1986年分开,又因“坟”与“云”近音,故取名…[详细]
胜利村~225村庄
原来和祠堂共一个管理区,1986年6月为方便行政管辖从祠堂分出,取名胜利,有吉祥之意。1986年6月前属祠堂管理区,1986年-1999年称胜利村,1…[详细]
祠堂村~226镇乡结合区
清朝时,罗氏族人在此地落居期,又因该地有一“祠堂庙宇”而得名。1949年称祠堂村农会,1950-1957年称祠堂大队,1963年-1986年称祠堂乡,…[详细]
坪中村~227村庄
因地域辽阔,处于大坪镇中心位置而得名。1958年有高级社,横坑社,上庄社,团结社,1962年合为坪中生产大队,1987年改为坪中管理区,1999年改称…[详细]
秋水村~228镇乡结合区
因村以辖区内的秋兰塘,水口两村合称为“秋水”,故名。1949年称秋水村农会,1950-1957年称秋水大队,1963年-1986年称秋水乡,1986年…[详细]
兰亭村~229村庄
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人民叫兰亭井,后被叫成兰亭村。兰亭此地到大坪、罗岗、下兴城不径之路,经兰亭因此有路人休息的亭子,及路中间有一口井…[详细]
长坑村~230村庄
因地处两山之间,全长有6.5公里,故名长坑。1951年属大坪区,1952年为罗岗区,1958年建长坑大队,1961年并入坪洋公社,1999年改称长坑村…[详细]
金坑村~231村庄
相传此地山坑水中曾有一对金鸭子,在河里游,故名。1949年称金坑村农会,1950-1957年称金坑大队,1963年-1986年称金坑乡,1986年后称…[详细]
坪光村~232村庄
祖基屋门前有一大坪草地,三面环水,供村民娱乐乘凉,得名“坪心里”,1984年建乡时取名坪光乡。建国前属罗岗区,罗南乡,大坪心村,1961年划入坪洋公社…[详细]
坪联村~233村庄
因村以前是坪梅村后坪洋于心联合并改为坪联,故名。1960年划入坪洋公社前属坪梅村,1961年划入坪洋公社后与大坪心联为一个大队,取名坪联大队,1987…[详细]
大东村~234村庄
因村委会驻地在大东村,故名。1949年称大东村农会,1950-1957年称大东大队,1963年-1986年称大东乡,1986年后称大东管理区,1999…[详细]
潭坑村~235村庄
因该村有一条大溪,且有一个很深的潭,原称潭溪村,后来改名为“潭坑村”,故名。1984-1987年为潭坑乡,1987年4月称为潭坑村,1989年9月改称…[详细]
友联村~236村庄
因希望村民友善团结而得名,故名。1949年称友联村农会,1950-1957年称友联大队,1963年-1986年称友联乡,1986年后称友联管理区,19…[详细]

地名由来:

宋代的时候,循州兴宁大坪墟镇周边是一片草地,为屯兵练马的场所,大坪镇因大草坪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1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三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大坪镇榜上有名(丝苗米)。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大坪镇人口数量为3.6万人,位列兴宁市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位。

2020年2月,大坪镇被授予2019年度广东省卫生镇(县城)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大坪镇位于兴宁市西北部,东邻坪洋、合水、南连叶塘、叶南、西接龙川县,北靠罗岗。总面积155.0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56807人,辖30个村和1个居委会。圩镇距兴宁市区29公里,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省道甘赤线穿过境内24公里,全镇实现村村通机动车辆。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稀土、铀、萤石、瓷土、煤碳等10多种。其中稀土遍及20个村,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萤品品位高,储量大,含氟化钙90%,2002年全乡镇企业总收入4331万元。

该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初步形成南部板栗杂果,北部公路沿线泥竹,中部速

+查看详细大坪镇概况>>

历史沿革:

1979年,兴宁县辖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43个。

今大坪镇境地分属大坪、吴田、兰亭、坪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3年11月,兴宁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撤社设区建乡规划》,决定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全县共设区公所28个和镇1个。

今大坪镇境地分属坪洋、大坪(吴田、兰亭并入)区公所。

1987年6月,根据广东省政府《关于对兴宁县撤销区公所设置乡(镇)建制的批复》,兴宁县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撤

+查看详细大坪镇历史沿革>>

大坪镇特产与美食

大坪布骆包子豆腐

“磨豆腐”是客家人制作豆类制品的传统工艺,具有1000多年历史,也可以说有客家人就有“磨豆腐”的制作工艺。然而,大坪布骆包子豆腐的制作工艺是“磨豆腐”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的制作工艺,按它的工艺制作出的

大坪镇名人

袁文殊

袁文殊(1910—1993年),原名文枢,兴宁大坪人。笔名舒非,戏剧电影评论家,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1927年考取兴民中学,参加革命宣传活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宣传部长。1930年考取广州戏剧研究所



以下地名与大坪镇面积相当:

大坪镇相关名人

到大坪镇必去著名景点

大坪镇特产与美食
大坪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