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阳市 > 内黄县 > 龙庆街道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龙庆街道

[移动版]
颛顼帝喾陵(二帝陵)
地名:龙庆街道隶属内黄县
区划代码:410527002代码前6位:410527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豫E
长途区号:0372 邮政编码:455000
辖区面积:约4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7万人
人口密度:约75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6个社区、3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南庄社区~001镇中心区
南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西街社区~002镇中心区
西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北杨庄社区~003镇中心区
北杨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关庄社区~004镇中心区
关庄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西关北社区~005镇中心区
西关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西关南社区~006镇中心区
西关南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田达村~201村庄
据田达村原名为古疃村,元代入主中原时,为强化统治,各村分驻一名元军(俗称“鞑子”)。时驻古疃村的元军姓田。心底善良,不做坏事。故在“八月十五杀鞑子”时…[详细]
杏园村~202村庄
传此村址原是一片沙岗,有一片杏树林,迁来之民榜村定居建村,故名。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杏园村”。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初级…[详细]
北羊坞村~203村庄
据此处原为黄河故道一船坞,因位于水之北方,故名“阳坞”,后演变为“羊坞”。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北羊坞是以方位而得名。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详细]
南羊坞村~204村庄
据此处原为黄河故道一船坞,因位于水之北方,故名“阳坞”,后演变为“羊坞”。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南羊坞是以方位而得名。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详细]
石盘村~205村庄
石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西石盘村~206村庄
据明洪武年间邵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民而来,迁来时共兄弟二人,为防后人失掉联系,便以石盘平分为二来作凭,故命居住地为石盘村。后因人口发展较快,居住分散不便…[详细]
东沈村~207村庄
据沈村以姓氏起名,唐代前期已是邑内名村,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两村,故称大沈村。后以方位得名东沈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唐沈…[详细]
西沈村~208村庄
据沈村以姓氏起名,唐代前期已是邑内名村,后因人口日重分为两村,故称大沈村。又以方位得名西沈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唐沈之…[详细]
范羊村~209村庄
据位于繁水之阳而得名。后为书写简便,演变为范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范阳村”。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详细]
中流河村~210村庄
据此地原为黄河故道,先民因逐水而居,遂名流河村。后因人口渐多,分建三村。此村因方位居中,故名中流河。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详细]
北流河村~211村庄
此地原为黄河故道,先民因水而居,遂名流河村。后因人口渐多,分建三村。此村因方位北部,故名北流河,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流…[详细]
翟野羊村~212村庄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翟野羊原名野马村,元代时又称牧羊村,明代称野羊村,清代时期改称翟家野羊村。后演变为翟野羊,名称沿用至…[详细]
马野羊村~213村庄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明初,马姓迁此建村,故称马野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野羊村”。195…[详细]
张野羊村~214村庄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明初,张姓迁此建村,故称张野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野羊村”。195…[详细]
吴野羊村~215村庄
据该地原为黄河故道荒原草场,居民多在此地放马牧羊。明初,吴姓迁此建村,故称吴野羊。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野羊村”。195…[详细]
西张龙村~216村庄
据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在此建村。因靠大张龙较近,村庄且小故名小张龙。后以方位更名西张龙。名称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张…[详细]
丁张龙村~217村庄
据丁、张两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定居建村。因靠大张龙较近,且丁姓人较多故名丁张龙。名称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丁张龙…[详细]
大张龙村~218乡中心区
因张姓居住在九龙庙东侧,故名张龙村。后因村庄发展较大及村周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之民,陆续建立丁、申、小张龙。故称大张龙,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详细]
李楼村~219村庄
据又名中张龙,清末因村中楼房居多,所以就改为李楼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李张龙村”。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详细]
申张龙村~220村庄
据申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定居建村。因靠大张龙较近,且全村均为申姓故名申张龙,名称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申张龙”。1…[详细]
林子村~221村庄
传此处原为黄河故道滩区一片树林,迁来之民榜林定居建村,取名林子村,后简称林子。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林子村”。1950年设村。19…[详细]
胡庄村~222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胡氏祖先从山西迁民建村。以姓氏起名胡家庄,后简化为胡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胡家庄”。1950年设村。1953…[详细]
李庄村~223镇乡结合区
明初李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李家庄,后简称李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李家庄”。1950年设村。1953年成…[详细]
高庙村~224村庄
据此地原为右柯城,后因战乱,洪灾等,逐渐衰微,完整建筑仅剩一座高王庙。明初,自山西洪洞迁来之民傍庙定居建村,称高庙。嘉靖时期一度成集。名称沿用至今。明…[详细]
杨刘庄村~225村庄
据杨氏先祖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杨家庄,后更名杨庄。1950年后杨庄、刘庄为1个行政村,故称杨刘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杨…[详细]
后位庄村~226村庄
后位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黎庄村~227村庄
明初黎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黎家庄,后简称黎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黎家庄”。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详细]
支庄村~228村庄
明初,支姓先祖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后简称支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支家庄”。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详细]
前位庄村~229村庄
前位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张庄村~230村庄
明初,张姓祖先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张庄”。1950年设村。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详细]
司马村~231村庄
村庄历史悠久,传以姓氏得名。《姓氏考略》载:司马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顿丘,即现清丰、浚县之间一带,或可以资佐证。明初,张姓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沿…[详细]
西柴庄村~232村庄
明永乐十二年(1414),柴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城北二华里贾村迁来此地,建成柴庄村。后以方位演变为西柴庄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西柴…[详细]
东柴庄村~233村庄
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东柴庄。明永乐十二年(1414),柴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城北二华里贾村迁此地建村,故以姓氏得名柴庄。后以方位演变为东…[详细]
刘庄村~234镇乡结合区
明初刘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刘家庄,后简称刘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刘家庄”。1950年设村。1953年成…[详细]
北张村~235镇乡结合区
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张村,后以方位演变为北张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张村”。1950年设村。19…[详细]
司杨庄村~236镇乡结合区
明永乐年间,杨氏先祖杨建从山西洪洞县城西南杨家庄迁于此地,为纪念乡梓,仍以“杨家庄”命名。后因司姓逐渐增多,1949年更名司杨庄,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详细]
南张村~237村庄
明洪武初,尹、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尹姓在明代人财两旺,为此命名为“尹楼”,后尹氏家道中落,张姓逐渐兴旺,遂由“尹楼”改为“张村”,后以方位演变为“…[详细]

地名由来:

龙庆街道:张龙乡政府驻地大张龙村,据清乾隆四年《内黄县志》载有九龙庙:九龙庙周围居住六个自然村,且称六盘张龙,分别为大、西、丁、李、申、杞张龙,乡政府驻地大张龙,由此取名张龙乡。据史书载:明崇祯十年,知县陈之伸重修内黄外城,高广可守,建四门,东曰繁春门,西曰长庆门,南曰黄中门,北曰永卫门,今县城内长庆路由长庆门得名,且贯穿辖区南北,故取张龙乡的“龙”字和长庆路的“庆”字组合作为龙庆街道的专名。

荣誉排行:

2021年12月,河南省爱卫办命名龙庆街道为2021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基本介绍:

张龙乡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东邻马上乡,西邻卫河与石盘屯乡相望,南与城关镇、东庄镇毗连,北界卫河与楚旺镇为邻。面积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辖21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126个村民小组,9246户,36233人,其中非农业733人。耕地4.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26425万元。

张龙乡原有九龙庙,因张姓人居多而得名。民国时曾划属内黄县第五区,1949年以后隶属第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张龙乡,1958年改为张龙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张龙乡,乡政府驻大张龙西头路南。1992年初,乡政府迁至安(阳)濮(阳)公路东侧现址。

张龙乡西沙东碱,中部、北部多为两合土和清沙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改良,现在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交通 通讯 安(阳)濮(阳)公路斜穿乡境东部,乡村柏油路有张(龙)沈(村)、张(龙)石(盘屯)、张(龙)范(羊)、张(龙)流(河)、范(羊)北(羊坞)等,全长42.2公里,现已实现村村通,全乡22个自然村的街道全部硬化。通讯网络齐全,程控电话装机5507部。

水利 电力 境内东有张(龙)马(上)沟,西有杏园沟等排水沟渠。2005年,全乡有机电配套水井1120眼,农村年用电量780万千瓦时。

农业 2000年粮食总产2019.4万公斤,单产375.5公斤;棉花总产33万公斤,单产95.7公斤;油料总产414.9万公斤,单产341.1公斤;蔬菜总产12102.8万公斤。2005年粮食总产19255吨,单产440公斤;油料总产4783吨,单产464公斤;蔬菜总产17.6吨。蔬菜是张龙乡农业种植的主导产业,尖椒、番茄、早春白萝卜是蔬菜的主导产品。通过推广多模式种植,达到全年生产,蔬菜年种植面积达2.9 万亩左右,平均亩效益在4000 元以上。从99年以来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优质蔬菜特色乡镇”。

历史沿革:

民国时曾划属内黄县第五区。

1949年以后隶属第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张龙乡人民政府。

1958年改为张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建张龙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恢复张龙乡,乡政府驻大张龙村西段路南。

1992年初,乡政府迁至省道s215公路张龙段东侧现址。

2022年撤销张龙乡设立龙庆街道,实行城市化管理体制至今。

街道办公地点设在原张龙乡政府驻地不变。


以下地名与龙庆街道面积相当:

龙庆街道相关名人

到龙庆街道必去著名景点

龙庆街道特产与美食
龙庆街道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