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汤阴县 > 五陵镇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陵镇

[移动版]
汤阴岳飞庙
地名:五陵镇隶属汤阴县
区划代码:410523103代码前6位:410523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E
长途区号:0372 邮政编码:455000
辖区面积:约66.4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3万人
人口密度:约647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五陵三街村~200镇中心区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详细]
五陵二街村~201镇乡结合区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从《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详细]
北五陵前街村~202村庄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东小章村~203镇乡结合区
因此处为黄河故道,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载录,村名有写作小漳…[详细]
农场村~204村庄
1955年,五陵为治理盐碱地,建立农业实验场,成立后新建村庄,简称农场。1955年,五陵为了治理盐碱地,建立了农业实验场,后来简称农场。1958年9月…[详细]
镇抚寨村~205村庄
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镇抚寨即十八寨之一。明太祖推翻元之后,金牌万户侯李英奉旨镇守相州路(今安阳),长子…[详细]
阎庄村~206村庄
据考,原名刘廷寨(古庙铁钟上铸有此名)。明初,因一阎姓人家成为财主,将村名改为阎庄。虽后来阎家败落,已无阎姓,但村名仍沿用至今。1950年,设村。19…[详细]
西小章村~207镇乡结合区
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元末明初,村名曾写作小涨、小漳。因此处为黄河故道,“小涨”当以河水漫…[详细]
朱家营村~208村庄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朱家营是九营之一,后因朱姓人家居此,故而得名朱家营。1950年,设村。1958年…[详细]
南小章村~209镇乡结合区
据小章观音堂碑文记载:“汤东五陵之西,鼎立三村,村名以章。皆志书所谓涨漫之处也。”元末明初,村名曾写作小涨、小漳。因此处为黄河故道,“小涨”当以河水漫…[详细]
五陵一街村~210镇乡结合区
按照五陵地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详细]
五陵四街村~211镇乡结合区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汤阴到此恰是第五道陵,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详细]
大宋村~212村庄
大宋村是和小宋村对称而得名。相明代以前,宋姓人家居多,故而得名宋村。后因战乱,宋姓只留下很少几户。现村内占多数的肖姓人家,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19…[详细]
水塔河二街村~213村庄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水塔河三街村~214村庄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小葛寨村~215村庄
相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小葛寨是十八寨之一。明代以前叫葛花寨,明清代称小葛寨至今。1950年,设村。195…[详细]
翟庄村~216村庄
相明初翟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故得名翟家庄。明清代称翟家庄,后简称为翟庄,沿用至今。1950年,设村。1958年,成立汤阴到五陵公社翟庄生产大队…[详细]
小宋村~217村庄
宋村是明代以前沿袭下来的名称,因宋姓人家居多而名。此处两村相近,因规模大小而名大宋村和小宋村。现村内申姓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先迁至任固镇南故城村,后又迁…[详细]
瓦查村~218村庄
原在现址南一里,因地势低洼常闹水灾,后迁到现址。由于这里砖瓦窑多,遍地砖头瓦渣,便取名瓦渣,后逐渐演变为瓦查,沿用至今。1950年,设村。1958年,…[详细]
屯庄村~219村庄
据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崔、单两姓人家,分居东西两片。东为长沙屯,西为岗阳屯(也曾叫过杏花村)。后随着人口增加,两片连一处,合称为屯庄。另传村东古时曾叫…[详细]
旱塔河村~220村庄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俎佐村~221村庄
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佐,是辅佐、帮助的意思。据明代以前,庙寺很多(关帝庙等10座,佛寺4座),香火颇盛,村内有专管祭祀的人。据《李氏家谱》记…[详细]
水塔河一街村~222村庄
塔河古称漯河。据《汤阴县志》(1738年版)和《彰德府志》(1787年版)载:明清之际,塔河是县东重要集镇和渡口,其村名来历据《辞海》(1979年版)…[详细]
麻廷寨村~223村庄
相传元末明初,明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曾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号称九营十八寨,麻廷寨是十八寨之一。1950年,设村。1958年,成立汤阴县五陵公社麻廷寨生产大…[详细]
北五陵南街村~224村庄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北五陵后街村~225村庄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北五陵中街村~226村庄
按照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为最后一道丘陵(即第五道陵)。因在此陵附近,故取名五陵。《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详细]

地名由来:

按照五陵地理形势,汤阴从西至东丘陵起伏,至此恰好是第五道岭,故取名五陵。《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也有“五陵诸山来自太行......再起再伏,至于邑东”的记载。

荣誉排行:

2022年2月,五陵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1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基本介绍:

五陵镇位于汤阴县东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濒临卫河,地处汤阴、内黄、浚县三县交界,汤濮铁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商贾云集。

全镇面积 66.48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 27个行政村,耕地6万亩,林果面积2万余亩,该镇以盛产瓜果闻名,素有“豫北林果第一镇”、“豫北优质西瓜生产基地”之称。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76.5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77元,全镇粮经比达到40:60。

五陵镇曾获省级“造林绿化十佳乡”、“科普示范镇”和市级“‘六好’乡镇党委”、“特色农业乡镇”、“科技推广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目前,该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镇、村“三级联创”为载体,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为落脚点,强力推进“特色农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四大重点工作,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历史沿革:

1912年,废里社后全县设7个区,时为五陵区。

1935年,全县改为四个区,为镇抚寨三区。

1938年日伪时期,改为五陵三区。

1945年,国民政府废区设乡(镇),为镇抚乡和五陵镇。

1947年汤阴解放,全县划分8区2镇,设五陵为七区,区公所设在五陵镇。

1950年,五陵区与伏道区合并,改为五区,区公所驻西柳圈村。

1951年,区公所又迁到五陵集。

1952年,成立伏道八区,与五陵五区分设。

1954年,普选建政后,全县规划8区1镇,五陵仍为五区。

1957年,撤区并乡为五陵乡(包括原五陵乡、镇抚寨乡、大宋村乡)和柳圈乡(包括小元乡、尧会乡、冯村乡、郑家屯乡)。

1958年公社化前,五陵乡和柳圈乡又合并为一个乡,称为五陵乡,驻五陵镇。

同年9月,成立五陵人民公社,驻地南五陵(今五三街村)。

1983年12月,撤社改乡,为五陵乡。

1985年撤乡建镇,为五陵镇。

至今,五陵镇区划无变化。


以下地名与五陵镇面积相当:

五陵镇相关名人

到五陵镇必去著名景点

五陵镇特产与美食
五陵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