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焦作市 > 修武县 > 城关镇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城关镇

[移动版]
修武县 圆融寺
地名:城关镇隶属修武县
区划代码:410821100代码前6位:410821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H
长途区号:0391 邮政编码:454100
辖区面积:约29.22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7.11万人
人口密度:约2433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7个社区、2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南关社区~001镇中心区
因该居委会由原南关村撤村改居,故名。1984年成立。2019年,属城镇办管理。…[详细]
新兴街社区~002镇中心区
因大多数居民住在修武县新兴街,故名。1989年成立。2019年,属城镇办管理。…[详细]
车站社区~003镇中心区
因社区居委会位于火车站附近,故名。1984年成立。2019年,属城镇办管理。…[详细]
城南社区~004镇中心区
因位于修武县老城区南部,故名。1989年成立。2019年,属城镇办管理。…[详细]
老城社区~005镇中心区
因位于修武县老城街,故名。1984年成立。2019年,属城镇办管理。…[详细]
城东社区~006镇中心区
城东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城西社区~007镇中心区
城西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东门村~200镇乡结合区
元代,按照一般县城建制,修武老县城设有四门四关,此村地处修武老县城的东门之内,故名东门。1958年,设立东门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详细]
东关村~201镇乡结合区
元代,按照一般县城建制,修武县老县城设有四门四关,此村位于修武县城东门外出城的关口,故名东关。1958年,设立东关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详细]
刘庄村~202镇乡结合区
传清末一家姓刘的由武陟蒯村迁此居住,起村名刘圪垱,后来人口增多渐成村落,叫做“刘庄”。因与本县西边原周庄公社(现周庄镇)刘庄重名,为了有所区分,改名为…[详细]
秦厂村~203镇乡结合区
传古时原东门里有秦家在此有很多田地,周围村民迁居此地为秦家种地,故名秦家场,后又演变为秦厂。1958年,设立秦厂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详细]
侯庄村~204镇中心区
明初,侯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后来子孙繁衍户数增多,形成村庄,故名侯庄。1958年,设立侯庄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随修…[详细]
北门村~205镇中心区
古时,修武县老县城设一城四门四关,此村原居民多在修武县老县城北门内,故名北门。1958年,设立北门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详细]
北关村~206镇乡结合区
古时,修武县老县城设一城四门四关,此村在北门之外,故名北关。1958年,设立北关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随修武县并入焦作市…[详细]
王庄村~207镇乡结合区
传清朝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宗愚,外号“小阎王”,曾在此居住过,村民则取阎王的王字为村名,故名王庄。1958年,设立王庄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详细]
顺城关村~208镇乡结合区
顺着修武老县城的北边城墙外,东西形成一条街,渐成村落,故名顺城关。1958年,设立顺城关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随修武县并…[详细]
新街村~209镇中心区
传明朝时,由原山阳城新街迁来,村名仍沿袭原山阳城新街的原名而定新街。明朝时,沿用山阳城新街。1958年,设立新街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详细]
赵厂村~210镇乡结合区
传明末,此地有赵家坟一处,赵家在坟地里设过打麦场,后县城内几户人家迁此居住,起名为“赵场”,后演变成赵厂。1958年,设立赵厂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详细]
南门村~211镇中心区
古时,修武县老县城有四门四关,在过去位于修武老县城南大门之内,因此叫南门。1958年,设立南门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随修…[详细]
刘桥村~212镇中心区
据道光二十年《修武县志》记载,乾隆二年,贵州南笼人刘建吉被任命为修武知县,在任期间挖河修路铺桥,做了很多好事。其中他在东关的运粮河上架了一座石桥,此桥…[详细]
西门村~213镇乡结合区
古时,修武老县城有四门四关,位于西城门内,故名西门村。1958年,设立西门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随修武县并入焦作市,属城…[详细]
西关村~214镇乡结合区
古代,按一般县城规划建设,基本都是一城四门四关,在西门外,故名西关。本村原包括1个自然村“官驿”(封建社会时在每个县城外设有官驿,是官差停马歇脚之所,…[详细]
王官庄村~215镇乡结合区
传原是苟家坟,明初有个王姓村民经常在路边水井台边放一个瓦罐,方便过往行人打水饮用,久而久之,人们称这个村为瓦罐庄,后来演变为王官庄。1958年,设立王…[详细]
尚楼村~216镇乡结合区
约三四百年前,有一户姓尚的人家在这里建楼居住,当地群众称为尚家楼,后渐成村落,故名尚楼。1958年,设立尚楼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详细]
河北辛庄村~217镇乡结合区
北辛庄原名永兴屯,位于现村南约100米,仅4户人家,后因不团结,有两户北迁。清末,永兴屯留下两家,因贫穷离乡后,永兴屯村也不存在了。后来,有人迁居到原…[详细]
杨厂村~218镇乡结合区
传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搬迁。其均为杨姓族人居住,由于他们擅长从事手工业、小作坊如酿造、翻沙、打铁、纺织等,到明代渐成气候,村民们用…[详细]
关爷庙村~219镇中心区
传的北边原有一个大庙(1969年拆毁),供奉关公,庙名叫关爷庙,故名关爷庙。1958年,设立关爷庙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详细]
江旁庄村~220镇乡结合区
传明朝时,张范两家由本县城内迁此开饭店后形成村庄,因靠近运粮河边,因此河较长,素有“小江”之称,故名江旁庄。1958年,设立江旁庄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详细]
三里屯村~221镇乡结合区
传古时三里屯离修武老县衙(即今县委党校所在地)沿古官道正好三里地,并且当时有三里一屯、五里一墩的说法,故名三里屯。1958年,设立三里屯生产中队,属修…[详细]
小韩村~222镇乡结合区
传因唐代韩愈的后代子孙在居住,后人为了纪念韩愈,村名就叫韩村。又因此村距大韩村较近而又小,人口较少,故名小韩村。1958年,设立小韩生产中队,属修武县…[详细]
小梁庄村~223镇乡结合区
明初,有梁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小韩村,后又迁此地居住,人口渐多形成村庄。因距大梁庄较近,此村较小人口较少,故名小梁庄。1958年,设立小梁庄生产中队,属…[详细]
南台村~224镇乡结合区
传清初范姓由县城内迁此居住,因此处地势高于周围,像一个台形,又在县城西南边,故名南台。1958年,设立南台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详细]
郭屯村~225镇乡结合区
传清初郭姓由沁阳马营迁此居住,后来人口增多,形成村庄,取名郭屯。1958年,设立郭屯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0年,随修武县并入焦…[详细]
大韩村~226镇乡结合区
传原名“韩屯”,是韩愈后裔住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本村还有韩愈的后代子孙,并有牛王庙碑记可考。据清道光《修武县志》记载,韩愈祖坟在修武太行…[详细]
大梁庄村~227镇乡结合区
传大梁庄原名江阳村,清乾隆年间因武陟县沁河决口,洪水将村淹没,人都逃到村北600米处地势较高的梁家仓库内居住,遂此处就叫成梁场。后因梁姓人数较多,故名…[详细]
闫庄村~228镇乡结合区
传以前闫庄是本县大纸坊姓王的仓房地,清末本县贫民给地主家种地住在这里。后形成村庄,因佃户姓闫,故名闫庄。1958年,设立闫庄生产中队,属修武县人民公社…[详细]

地名由来:

因是修武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荣誉排行: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城关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0年3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城关镇2010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基本介绍:

城关镇位于修武县城内,是修武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农业人口23736人,耕地面积22150亩,水利条件良好,辖区内交通发达,丰收路、方武路、新焦路从境内横穿,全镇年农业总产值10802万元,农业年人均纯收入达2840元。

近年来,城关镇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总体目标,采取政策引导、示范引路、项目带动、效益驱动的办法,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布局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即“东枣、西菜、南香椿、沿丰收路两侧葡萄种植”四个园区,围绕产业发展,四个示范性园区已初具雏形并发挥了带动作用。大梁庄葡萄园区依托焦作林科所作为强大技术后盾,种植规模已达300亩。东关梨枣园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并从中国林科院引进全光照绿枝扦插育苗技术,已投入使用,现种植规模已达500亩,郭屯香椿园区和尚楼蔬菜园区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积极开拓深加工项目,不断增添发展后劲,为该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修武县一区。

1955年置城关镇。

1958年改设城关乡。

1958年改称城关大队。

1960年并入焦作市。

1961年成立城关公社。

1983年改置城关镇。



以下地名与城关镇面积相当:

城关镇相关名人

到城关镇必去著名景点

城关镇特产与美食
城关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