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濮阳县 > 八公桥镇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八公桥镇

[移动版]
张挥公园
地名:八公桥镇隶属濮阳县
区划代码:410928104代码前6位:410928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J
长途区号:0393 邮政编码:457000
辖区面积:约7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96万人
人口密度:约63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64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南关社区~001镇中心区
南关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东街村~201镇中心区
宋时系澶水支流处,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八位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八公桥东街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八公桥东…[详细]
南街村~202镇乡结合区
宋代:系澶水支流外,夏秋小溢,人若徒涉有八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八公桥后成集市。再后因村大分东西两街,南北两关四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八公桥南街村…[详细]
西街村~203镇乡结合区
宋代,系澶水支流外,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人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八公桥后成集市。再后因村大分东西两街,南北两关四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八公桥西街…[详细]
南关村~204镇乡结合区
宋代,系澶水支流处,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人老公倡而修一桥,故改名为八公桥后成集市。再后因村大分东西两街,南北两关四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八公桥…[详细]
史家占村~205镇乡结合区
传《开州京兆史氏家谱》记载,明初,史氏由蓟州三河县迁此,居于横陇岗东,取名横陇庄。明嘉靖十年(1532),村人史褒善考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后史姓成为开州…[详细]
张路口村~206村庄
明永乐年间,因上黄水,张氏自本县张家路口迁此,仍称张家路口,后来简称张路口。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张路口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张路…[详细]
北靳占村~207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三十年(1318)靳族人自山西洪洞迁于开州,授宅于现住地,因姓得名,曰靳寨,至明嘉清年间族人中一部分住地又迁于八公桥南,亦起名靳寨,为了表述方便…[详细]
赵占村~208村庄
赵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庞占村~209村庄
明洪武年间,庞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为庞家寨,简称庞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庞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庞寨村。1958年成…[详细]
北王庄村~210村庄
明万历年间,从濮阳县新习乡土垒头村迁至于此地,命名为大王庄村,因在八公桥镇西北,故于1947年改为北王庄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北王庄村。1956…[详细]
竹邱村~211村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从河南中牟刘家湾迁此一长有竹子的土丘上定居,故名竹邱。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竹邱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竹邱村。19…[详细]
草场村~212村庄
明时此地十三顷六十亩为养马场,后建村于此,故名草场村,简称草场。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草场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草场村。1958年…[详细]
吕家海村~213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十一年(1413),吕氏自山西洪洞迁本县澶洲南大竹邱村,后因黄河泛滥,地洼积水成海,故改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吕家海村。1956年撤区并…[详细]
王花园村~214村庄
王花园村原名为前花园,后因王氏人数增多,故改为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王花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王花园村。1958年成立人民…[详细]
郭花园村~215村庄
清咸丰元年(1851)取名紫桂园,后来郭氏自八公桥迁此建村,因周围村名都为花园,故名郭花园。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郭花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详细]
程花园村~216村庄
程氏于明崇祯年间,从本县黄滨迁居东花园北,故名后花园。后改名程花园至今。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程花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程花园村…[详细]
芦里村~217村庄
明代,村人为看芦苇方便,迁居芦苇塘附近居住,后讹误为村庄,故名芦里。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芦里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郎中乡芦里村。1958…[详细]
贲占村~218村庄
明洪武年间,贲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贲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贲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贲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详细]
夏木村~219村庄
明洪武年间,夏、穆两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夏穆村,后演变为夏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夏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夏木村。19…[详细]
小山村~220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山村东北,故名小山。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小山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小山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杨占村~221镇乡结合区
传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杨氏自山西洪洞迁本县城东杨葫芦沟居住。清道光年间,因遭天灾,杨氏二兄弟又迁八公桥西南建村,故名。1949年,…[详细]
寨城村~222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村大人多,筑寨大如城,故名寨城。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寨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寨城村。19…[详细]
杜家楼村~223村庄
明天聪年间,杜氏由本县杜家庄迁居刘楼,后刘氏绝,改名杜家楼。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杜家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杜家楼村。1958年…[详细]
郭庄村~224村庄
明末,郭氏自开州城西郭寨迁居大山村东,故名东大山。清天命年间改名郭庄村至今。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郭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郭庄村…[详细]
李家楼村~225村庄
清乾隆年间,李氏从本县古德环迁移此地,故名李家寨,后李财主建楼改名为李家楼。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李家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李家…[详细]
刘湾村~226村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迁居减杜村北,故名后寨。清末,因黄河泛滥,洪水绕村而过形成河湾,故改名刘湾。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刘湾村。1956年撤区并…[详细]
赵马占村~227村庄
赵氏于清天聪年间,由开州城内迁居马庄,后因赵氏人口增多,且修堤筑寨,改名赵马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赵马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详细]
大山村~228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土邱东部,因土邱很大,故名大山。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大山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大山村。1958年…[详细]
三合村~229村庄
因辖前集、晁拐、王拐三个自然村,1985年以前归王定村管理,同年与王定村分开成立分别成立大队,故称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六区三合村。1956年撤区…[详细]
杏园村~230村庄
元至无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油县迁居此地,因附近有杏树园,故名杏园。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杏园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杏园村。1958年…[详细]
武家占村~231村庄
明洪武年间,武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武家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武家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武家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主布村~232村庄
清道光皇帝曾从此路过,故名为主过村,后演变为今名主布。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主布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主布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详细]
倪家占村~233村庄
传倪氏家谱记载:明洪十一年(1413),倪氏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倪家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倪家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倪家…[详细]
石家集村~234村庄
原名石家集。清乾隆年间,石氏大将因开黑店灭门之罪,当时朝内有石氏官员,此事变小,此村往南迁,改名石家集。相传有宋时石守信墓,其守墓人建村形成集市,故名…[详细]
单楼村~235村庄
明中期,单氏从黄河南岸单家楼迁此建村,故名单家楼,后简称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单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单楼村。1958年成…[详细]
闫占村~236村庄
明洪武年间,闫氏自山西洪洞老鸹窝迁此建村,因闫氏人多,故名闫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闫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闫寨村。1958…[详细]
孙占村~237村庄
明洪武年间,孙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名孙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孙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孙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详细]
黄占村~238村庄
明洪武年间,赵黄两姓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分别联名赵寨、黄寨,因两村边在一起,故为此名赵黄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赵黄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详细]
李村村~239村庄
明洪武十一年(1378),李氏、任氏、刘氏、赵氏、魏氏、张氏分别自山西洪洞迁居建村因李姓人多,取名李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李村村。1956年撤区…[详细]
后李村~240村庄
明洪武十一年(1378),李氏自山西洪洞老鸹窝迁此建村故名至今。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后李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后李村。1958年…[详细]
台上村~241村庄
清乾隆年间,翰信在土台上拜过将军,所以说还有叫拜将台,之后不久,黄水泛滥,附近村民迁此土台上定居,故称今名(台上)。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台上村。1…[详细]
蔡油坊村~242村庄
明弘年间,蔡氏从本县田吉村迁此建村,当时村民多以打油为生,故名蔡油坊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蔡油坊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蔡油坊村…[详细]
田油坊村~243村庄
原名田寨,前街名田家拐,后街名后楼。清光绪年间,秀才田景运以附近村都为油坊,而改名为田油坊。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田油坊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详细]
于家洼村~244村庄
明洪武年间,于氏从山西洪洞迁此陈家寨,后因于姓兴旺,改名于家寨,又因地洼,改名于家洼。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于家洼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详细]
南靳占村~245村庄
明永乐年间,靳氏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筑寨建村,故名靳家寨。因村北有靳家寨,1958年改名为南靳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南靳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详细]
彭占村~246村庄
元末,彭氏从甘肃陇西迁住此地筑寨建村,故称彭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彭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彭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山王占村~247村庄
明洪武年间,王氏从山西省洪洞迁入此地筑寨建村,为纪念山西故乡,故名山王寨至今。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山王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山…[详细]
南王庄村~248村庄
明崇祯年间,王氏从本镇山王占迁居王家庄,后因村北有王庄村,此村故更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南王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南王庄村…[详细]
王楼村~249村庄
明崇祯年间,王氏从本县山王寨迁此定居,因村内盖有楼房,故名王楼。因大队更名,1982年经濮阳县人民政府“濮政[1982]104号”文件批准,以其在公社…[详细]
豆占村~250村庄
原名梨园,明末窦氏从白堽乡夹岗迁此定居,后因窦氏人多,故改今名窦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窦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窦寨村。19…[详细]
林占村~251村庄
原名为蔺寨,明末蔺氏从南王庄迁到此定居,后来讹变为林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林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林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详细]
盖沙口村~252村庄
传何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何氏自山西洪洞迁居五岭村,后因当地沙岗较多,位于沙岗口前,故改今名,即盖沙口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盖沙…[详细]
于王庄村~253村庄
明洪武年间,于王庄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王氏人多,取名王庄。1949年,因与别村重名,故改称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于王庄村。1956年撤区并乡…[详细]
葛占村~254村庄
原有葛、黄两姓,后黄氏绝,故称葛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葛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葛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大队,为…[详细]
刘固堆村~255村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大夫柳下惠曾病葬于此堌堆,故名柳下堌堆,后因刘姓人多,改为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刘堌堆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详细]
郝占村~256村庄
明洪武年间,郝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称今名郝寨村。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郝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郝寨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详细]
前高占村~257村庄
明洪武年间,高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取名高家寨,因上黄水,部分户南迁建村,故名前高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前高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详细]
后高占村~258村庄
明洪武十一年(1378),高氏迁此建村,故名高寨,因发洪水,部分村民迁村南,故名后高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后高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详细]
燕占村~259村庄
明洪武年间,燕氏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故名燕家寨,后简称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燕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燕寨村。1958年成立…[详细]
贾占村~260村庄
明洪武年间,贾、杨两姓由店当移居此地建村。因贾氏人多,故取名贾寨。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贾寨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公桥乡贾寨村。1958…[详细]
刘海村~261村庄
明洪武年间,周、高、陈、彭、刘等九姓自山西洪洞迁居此地,以姓氏周-舟,高-稿,陈-锚,彭-逢,刘-流字音的演义,为舟经常在水上浮流,故称今名。实因地势…[详细]
店当村~262村庄
明洪武二年(1369),村民自山西洪洞迁居本县黄滨;永乐年间又迁移到本县赤田寨。至清代又迁移到红岭店。民国初改为今名。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店当村。…[详细]
东韩信村~263村庄
楚汉相争时,韩信曾住兵此地,而得名韩信。后为防黄水筑土寨,分二村,此村居东,改名东韩信。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东韩信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详细]
西韩信村~264村庄
楚汉相争,韩信曾住兵此地,而得名韩信。后为防黄水筑寨,分为二村,此村居西,改名西韩信。1949年,为濮阳县十区西韩信村。1956年撤区并乡,为濮阳县八…[详细]

地名由来:

宋代村依澶水支流,夏秋小溢,人苦徒涉,有八老公倡而修建一桥。为纪念八公修桥,取名八公桥。

基本介绍:

据清嘉庆《开州志》记载:“八公桥在州南40里,系澧水支流处。夏秋水溢,人们苦徙涉,八位老人倡而修桥,故名‘八公桥’”。八公桥镇镇域面积77.9平方公里,辖64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人,耕地8.3万亩。106国道、307、209省道、子白路、汇源大道等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019年八公桥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3.4606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5825亿元,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56亿元,同比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45.9万元,同比增长14.8%。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65万元,同比增长11%。

近年来,八公桥镇先后获得“全市农业农村先进乡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城镇化建设先进乡镇”、“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全县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全县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八公桥镇政府联系方式:0393-3707107

历史沿革:

1949年后为濮阳县十区。

1956年为濮阳县八公桥乡。

1958年成立八公桥公社。

1984年属濮阳市郊区,同年改设八公桥乡。

1986年改置八公桥镇。

1987年复属濮阳县。


以下地名与八公桥镇面积相当:

八公桥镇相关名人

到八公桥镇必去著名景点

八公桥镇特产与美食
八公桥镇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