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划代码 | 面积 | 简介 |
兴国镇 | 420222100000 | 120km2 | 兴国镇即阳新县城关镇,是阳新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详细] |
富池镇 | 420222101000 | 156km2 | 富池镇位于阳新县东部,长江中游南岸,东邻江西九江,北毗李时珍故里——蕲州,与武穴市一衣带水,南汇八百里富河,西距武九铁路38千米,京九铁路30千米。幅…[详细] |
黄颡口镇 | 420222102000 | 96km2 | 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位于黄石市西黄(西塞山至黄颡口)工业园区东南部,距黄石市中心25km,北临长江,与药圣李时珍故里蕲州隔江相望,面积96km2,辖1…[详细] |
韦源口镇 | 420222103000 | 77.3km2 | 韦源口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个新兴重镇,位于阳新县东北部,东与蕲春县隔江相望,北与黄石市西塞山区接壤,西与大冶市相邻,是二市一县的交…[详细] |
陶港镇 | 420222106000 | 210km2 | 陶港镇扼据吴头楚尾,是湖北的东大门。东毗九江、西望黄石、南纳富河、北饮长江,距横贯南北的大沙铁路仅18公里,沟通106国道与长江干流的阳富公路和富河黄…[详细] |
白沙镇 | 420222107000 | 140km2 | 白沙镇扼鄂东南门户,东临长江水道,西接京广铁路,南连昌九经济走廊,北靠武黄经济带。辖区面积140平方公里,行政村33个,总人口11万。为湖北省综合改革…[详细] |
浮屠镇 | 420222108000 | 230km2 | 浮屠镇位于湖北省阳新县中部,明代以前称"佛图市",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该镇东距长江30公里,南至九江100公里,西临岳市250公里,北达黄石45公里,…[详细] |
三溪镇 | 420222109000 | 147km2 | 溪镇地处鄂东南。因王英、大冶、国和三条河流在此汇合而得名。东接浮屠,南依龙港,西连咸宁,北濒大冶。镇政府所在地三溪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始建于明朝弘…[详细] |
龙港镇 | 420222110000 | 255km2 | 龙港镇地处鄂赣边界,南依幕阜山脉,北濒富河上游,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山川毓美,人文荟萃,是湖北省东南边陲的历史名镇。 龙港镇位于东经114°53′,北…[详细] |
洋港镇 | 420222111000 | 158km2 | 洋港镇是湖北省的口子镇,黄石市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阳新县的南大门、革命的老苏区、鄂赣边界8个乡镇的商品集散地。全镇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详细] |
排市镇 | 420222112000 | 152km2 | 排市镇地处幕阜山脉北麓,位于阳新县南部富河流域中游,距阳新县城30公里,西北紧靠106国道,东南临近江西瑞昌。全镇版图面积152平方公里,现有24个行…[详细] |
木港镇 | 420222113000 | 木港镇南毗江西,北接城关,山川秀美,民殷物阜
地处富河南岸的木港镇,拥有5万人口和238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山水资源,拥有招商…[详细] | |
枫林镇 | 420222114000 | 268km2 | 枫林镇地处鄂赣两省交界,阳新县富河下游南岸。东往庐山、西接城关、南邻木港、北靠长江,是阳新县“东大门”。镇域国土面积26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详细] |
王英镇 | 420222115000 | 27km2 | 王英镇地处幕阜山北麓,位于庐山与九寄存山旅游黄金线中心,处在鄂东“百湖之县”的阳新西南。版图面积2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35万亩,水域面积4.8万亩。岛…[详细] |
率洲农场 | 420222451000 | 率洲农场位于湖北黄石市阳新县。下辖:
420222451400 123 率洲管理区
420222451401 220 华谭村
4202224…[详细] | |
半壁山农场 | 420222452000 | 半壁山农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阳新县境内,位于富河、网湖与长江交汇处。国土总面积2.65万亩,其中耕地1.1万亩,林地2000亩, 养殖水面6200…[详细] | |
荆头山农场 | 420222453000 | 因此山长满小乔木“黄荆”,故得名。荆头山农场村…[详细] | |
金海开发区 | 420222455000 | 金海开发区位于湖北黄石市阳新县。下辖:
420222455200 123 左家铺村委会
420222455201 220 径源村委会
420…[详细] | |
城东新区 | 420222456000 | 城东新区位于美丽的富河之滨、莲花湖畔,在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兴国城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城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上述规划已通过省市相关部门的审批,…[详细] | |
海口湖管理区 | 420222457000 | 48.73km2 | 海口湖管理区下辖三洲、营盘、七约、尧治、柏林、广言、经天、罗于坵等八个村,总面积达48.7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总数2万余人。今后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围…[详细] |
经济开发区 | 420222471000 | 经济开发区…[详细] |
地名由来:魏黄初二年,析下雉置阳新县,县治置阳辛。沿雉水(今富水)逆流而上30千米有深潭,曰辛潭。县治置辛潭之北,因北为阳,故名阳辛,又因古“辛”与“新”通用,又含析置新县治之意,故名阳新县。
2023年1月,阳新县被认定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1年12月,2021中部百强县排行榜出炉,阳新县位列第93。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认定阳新县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1年11月,阳新县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阳新布贴)。
2021年10月,阳新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阳新布贴)。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阳新县人口数量为90.2万人,位列黄石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38位。
2021年11月,阳新县被确定为2020年度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阳新县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土地面积2780平方公里,辖16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3个国营农场.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优良的环境,使阳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荆楚大地。现隶属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西汉时期建县,已历经22个世纪。在这块古老文明的红色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诞生了王平、彭方复、梅盛伟等20多位共和国将军,20万英雄儿女前仆后继,是全国闻名的“烈士县”。培养和造就了全国十佳公务员王贤田,全国十佳中青年优秀教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月娥等先进模范人物。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阳新是湖北省的东大门,东临长江,西接京广,南及京九,北靠武黄,县城距武汉市120公里,黄石市60公里,江西省-九江市120公里,境内有2条国道(106、316)、4条省道,武九铁路横贯东西,长江水道贯穿全境,江河航运四季通畅。
资源丰富,物产富饶。阳新土地肥沃,农副产品十分丰富,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阳新县仙岛湖称,是全国著名的苎麻之乡、全省林业和水产大县。阳新矿藏种类多,储量大,是全国有名的富矿县。现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是全国八大产铜基地、全国百家重点采煤县之一。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有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王英仙岛湖,有全省最大的陵园---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革命旧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是旅游观光和居住生活的理想场所。
政策优惠,环境优良。坚持诚信为本、环境立县的原则,努力打造软环境比东部更软、硬环境比西部更优的后发优势,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东风集团、华新集团、鸿骏集团、劲牌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阳新,投资创业。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1.4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工业初步形成了铝业、水泥、金铜、纺织、煤炭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形成了水产、林果、蔬菜、苎麻、畜牧、旅游等六大特色经济板块。“普九”、“初保”全面达标,广播电视、固定电话实现了“村村通”。
历史沿革:
县域陶唐时为荆扬之域,虞、夏、商属荆州,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221年,吴孙权析下雉置阳新县,属武昌郡。
南齐属鄂州武昌郡。
梁普通七年(526),析阳新置安昌县。
陈析阳新置永兴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阳新、安昌、奉新、合置富川县。
十一年(591)废永兴入富川。
十八年(598)富川改名永兴。
大业三年(607)属江夏郡。
唐永兴县属江南道鄂州江夏郡。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为东西道,永兴县属江南西道江夏郡。
五代梁唐,永兴为吴王杨行密辖地,隶武清军。
晋汉周,属南唐隶武昌郡。
境内设通羊镇、青山场。
北宋乾德二年(964)以通羊镇置通山县,三年(965)以青山场置大冶县,与永兴同属鄂州。
太平兴国二年(977)置永兴军,岭永兴、大冶、通山三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永兴为兴国军,隶江南西道。
微宗崇宁元年属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总管府,隶江西行省。
三十年(1293)改隶湖广行省,领一录事司及永兴、大冶、通山三县。
至正十一年(1351)徐寿辉克兴国,改兴国路总管府名兴国军。
二十年(1360)秋陈友谅复改兴国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改路为府。
明洪武九年(1376)四月,兴国府降为兴国洲,以洲治永兴,再领大冶、通山二县,属武昌府。
清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三年(1664)仍领大冶、通山二县,后再不领县,直属武昌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州设县;1914年,称阳新县至今;1949年属大冶专区,1952年属黄冈专区;1965年属咸宁地区;1997年1月1日起划归黄石市管辖至今。
区划: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