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毕节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毕节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源于境内杨家湾镇与赫章县交界处,与娄山关、胜景关并称贵州三大名关的历史名关——七星关。 [详细]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筑大方城置州,十年废州复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宣慰使安坤叛,平叛之后。置大定府,意为已平安坤之乱,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雍正七年废州置大定府,1913年废府,以附郭地置大定县,1958年2月改大定县为大方县,以原名有镇压少数民族之意,故改今名。 [详细]
  1941年析黔西县西北部及大方、遵义2县部分地置县,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头一个字作为县名,故名金沙县,属地理地名。 [详细]
  织金原名比那(喇),为彝语地名,康熙四年以汉语命名为'平远'意即平定西南边远之地。因广东有平远县,贵州有平越县,名重音混,故更今名。织金一名系因城东30里许桂果田坝得名。桂果旧称织金绮陌,是古时织金通往省城的大道,坝长40华里,宽4公里,是县内水稻生产区之一。每当桂花飘香之时,稻谷成熟,金风习习,谷浪翻滚,犹如'金'丝在织机内穿梭,故名织金,为汉语寓意地名,坝中的河流也因此而称为织金河。 [详细]
  1914年7月以大定县西5区及水城、织金、郎岱部分地置县,以境内纳雍河的河名作为县名。纳雍为彝族语地名,是彝族的一个家支名称。 [详细]
  唐初时有乌撒部,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乌撒路,十五年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改称乌撒乌蒙宣慰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乌撒卫,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平水西、乌撒,四年十一月裁乌撒卫并置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意,雍正七年降威宁府为州,1913年废威宁州置县,1954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今名。 [详细]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6年)置威宁入棣,今县城称墨特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墨特川为墨章,后改为赫章,1942年析威宁县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4区置赫章县,县以城名。墨特川为彝族语地名,后改为黑章,赫章均为彝族语记汉字,彝族语读作hezei,意为'有水塘的山冲'。 [详细]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领有水西地,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筑水西城,旋置水西宣慰司,县地属之,康熙4年(公元1665年)废宣慰司,置大定、平远、黔西3府,22年废府,置黔西州,1913年废州置黔西县,至今未改。黔西属方位地名,意指贵州西部,因贵州古为楚黔中地后又简称'黔',故以'黔西'称之。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