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定市 古为羌地,三国蜀汉称“打箭炉”,隋为嘉良地,唐属雅州,元置宣抚司,宋明继之,崇祯十二年(1639)固始汗在木雅设置营官,清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1913年设康定县,1939年为西康省会,1950年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政府驻地,1955年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至今。 2015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为四川藏区首个县级市。 |
2、泸定县 泸定县在古代属梁州西部,周、秦、汉时代,称“笮国”。 两汉、两晋、南北朝为牦牛县。 隋代在嘉良范围内。 唐代设置嘉良县(今嘉庆河坝)、大渡县,大足元年改属黎州,唐统一废县后,境内曾设置羁縻州,属雅州的有东嘉良州(今冷碛地方)、西嘉良州(今嘉庆河坝)、当马州(今岔道)、罗岩州(今岚安乡),属黎州的有河东州(今冷碛镇)、大渡州(今沈村)、叶(野)川州(今湾东、磨西以下地区),并一直保持到宋代。 元朝时在烹坝境内设长河西营军万户府,河东地区隶天全六番招讨司,河西地区则隶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明代复置三土司:沈边长官司,辖佛耳岩以下河东地区的新兴、磨西、德威等地,以扯索坝观音岩为界;冷边长官司,辖佛耳岩以上至岚安河东地区;长河西千户所辖河西自扯索坝观音岩至今康定大藏桥。 清初沈边隶清溪县(今汉源县),冷边属天全州(今天全县)。 长河西千户所为青海和硕特部打箭炉营官兼并,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成泸定桥,设巡检司管理铁索桥、烹坝和沈村两驿站。 康熙在为桥赐名时误把大渡河为“泸水”,意为泸河一带已安定,故赐名为“泸定桥”。 1912年建县,沈边土司和化林营汛防地改为化林县,冷边土司和咱里土司以桥名定县名,改为泸定县。 1913年改化林为县佐,属泸定县,泸定成为单一的县治。 1950年3月22日泸定解放,11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政府成立,划泸定为其属。 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建制,藏族自治州区划归四川省。 1956年1月,泸定县划为雅安专区。 同年10月又转划属甘孜藏族自治州。 2019年12月23日,撤销加郡乡、德威乡,设立德威镇。 撤销田坝乡,划泸桥镇所属;撤销杵坭乡,划属冷碛镇。 |
3、丹巴县 隋为嘉良夷地。 唐属吐蕃,并置羁縻东、西嘉梁州。 元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为哈依拉木演化禅师领地。 清置丹东、巴底两安抚司及巴旺宣慰司。 乾隆四十一年(177年)置章谷屯,属懋功直隶厅。 1912年置丹巴设治委员。 1926年置丹巴县,属西康屯垦区,后属西康行政督察区。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于此建格勒德沙(藏语音,意为少数民族)政府。 1939年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4、九龙县 西汉属蜀郡西部都尉地,东汉属蜀郡都尉。 三国属汉、晋属汉嘉郡。 唐属吐蕃。 元属陕西长河西里管军招讨司。 明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清置呷佴(尔)、湾坝二土千户;八哩(窝)龙、三岩龙、斜卡、子耳沟、小堡子、洪坝、江郎、恶拉(核拉)等土百户,为康定南境土司属地;清末改土归流后,隶属打箭炉厅。 宣统三年(1911)改土归流,拟设九龙县未成。 民国三年(1914)置九龙设治局;民国十五年(1926)置九龙县,属西康政务委员会。 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0月西康省撤销,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
5、雅江县 东汉时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 唐、宋属吐蕃,元属陕西行省,明属四川。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置呷拉、雅曲喀土百户,之后,置八角楼、尼玛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在雅砻江境内设渡口,驻兵镇守。 雍正八年至十三年(1730-1735年)置德靖莹于河口。 1911年,“改土归流”时东划明正土司所属之尼马宗,八衣绒、白孜等地,西划理圹崇喜土司属地置治,定名为河口县,属康定府。 1914年,改名雅江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 1925年,属西康屯垦使署。 1939年,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至1955年属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区。 1955年属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州。 同年十月西康省撤销,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1958年理圹县之德差乡、新龙县之普巴绒乡划归雅江县。 1978年7月撒销乾宁县建制时,将其扎麦区两乡(木绒、瓦多)划归雅江县。 |
6、道孚县 隋为附国桑梧地。 唐属吐蕃。 元置宁远宣抚司。 清为明正安托司和霍尔孔撒、甘孜麻书、瓦述鱼科、丹东等安抚司地。 雍正六年(1728)后置道坞汛。 宣统三年(1911)设道坞设治委员。 1912年改置道坞县。 1913年更名道孚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波巴依得瓦(藏语意为藏族)政府。 1939年属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78年乾宁县撤销,所辖协德、扎坝两区划入。 |
7、炉霍县 隋为附国桑梧地。 唐属吐蕃。 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 清为霍尔章谷安抚司辖地。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置炉霍屯。 属打箭炉厅。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置章谷设治委员。 1912年置炉霍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于此置波巴依得瓦政府。 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置炉霍县。 1951年3月7日成立炉霍县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
8、甘孜县 甘孜县为藏族人民聚居,历史悠久。 东汉为白狼夷地,唐属吐蕃,元置朵甘思。 甘孜属霍尔地区。 清宣统三年改流,遂将霍尔孔萨、霍尔麻书、霍尔白日、霍尔朱倭、霍尔东谷五司辖地归并,设置甘孜委员,属边北道邓柯府。 1912年改为甘孜州,属康安道。 1913年建甘孜县。 1950年4月和平解放,1951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后,一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9、新龙县 古为白狼国地。 隋属附国。 唐、宋属吐蕃。 元至元十年(1273),封“瞻对本冲”,为瞻对第一代土司。 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喇马儿刚等处招讨司。 明洪武七年(1374),设沙可万户府和兆日千户所。 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喇滚安抚司。 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十年(1745),先后分授上、中瞻为长官司、下瞻对安抚司,故称“三瞻”。 道光二十八年(1848),中瞻波日·工布朗结控制全瞻对。 宣统三年(1911),置瞻对委员。 1912年置怀柔县。 1916年,改为瞻化县。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经瞻化,成立瞻化县博巴政府和雄龙西、尤拉西、甲拉西等待1个乡博巴政府。 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1年,更名为新龙县。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10、德格县 "古为""董族""地。 西汉为""动黏""地。 隋唐之初分属白兰和附国。 唐贞观十二年(638),属吐蕃辖下多康六岗之色莫岗。 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俄反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 明洪武六年(1373),置朵甘卫,翌年升为怵甘行都指挥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 清雍正六年(1728),置林葱安抚司、德尔格忒安抚司;雍正十一年(1733),升德尔格忒安抚司为宣慰使司。 宣统元年(1909)置德化州于更庆今(更庆镇),属登科府。 民国二年(1913),置德化县(今更庆)。 民国三年(1914)改名为德格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驻德格,本县获得解放;1951年成立德格县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西康省与四川省合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78年,邓柯县撤销,划入德格2个区、8个乡。 1990年,德格县辖6区、26乡、1镇,县治更庆镇;2020年,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德格县辖10镇,13乡,162村,3个社区。 "。 |
11、白玉县 白玉辖境历史悠久。 西汉前,本地为血缘骨系部落。 东汉为白狼夷地。 隋为附国地,隋末唐初,吐蕃继续向东发展,附国为其所灭,逐属其统治。 唐末,吐蕃势力崩溃,本地复为部落。 北宋中期为格萨尔王征服,属林国辖地。 清代白玉全境为德格土司所辖,解放后,1951年7月成立白玉县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划属四川省甘孜州自治州;1966年试建人民公社时,将原有白玉乡分建为3个人民公社。 由此,形成全县辖4区,17乡的建制。 2020年6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全县由17个乡(镇)156个行政村,减少为16个乡(镇)130个行政村2个社区。 |
12、石渠县 东汉羌地。 隋为附国地。 唐属吐蕃。 北宋林国地。 元属朵甘宣慰司。 明为朵甘卫行都指挥使司。 清为德格土司北部辖地。 宣统元年(1909)“改土归流”,设石渠设治委员。 宣统三年(1911)改置石渠县,地名沿用至今。 |
13、色达县 色达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当地人称“阿嘎洛麦”即猿人之意。 他们游牧的区域包括今色达大片草原。 唐为吐蕃,宋元因之,属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为乌斯藏据,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区。 明末,瓦修骨系一部迁于色达杜柯,游牧于色柯上游。 清时康区改土归流,赵尔丰多次札谕色达归诚未遂,故清朝视为“野番”居地。 民国时期无变化。 1952年8月和平解放,195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14、理塘县 理塘县隋属利豆,唐属吐蕃。 元属陕西行省,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李唐州,后设奔不儿亦思刚招讨使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设钱粮总管府。 明置裹塘宣抚司,后为扎思东思麻千户所。 明末清初青海顾实汗属地,设裹塘营官。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设正副营官。 康熙五十七年(1718)内,属四川省。 雍正七年(1729)置裹塘正副宣抚司,属打箭炉厅。 乾隆五十七年(1792)于此立粮务委员。 裹塘土司制度始于元,至清而兴。 清光绪三十二(1906),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改土归流,置顺化县。 光绪三十四年(1908)拟升裹化厅,设同知。 宣统三年(1911)奏准。 统稻城、定乡、顺化等县。 1912年设理化府。 1913年废府改置理化县,属边东。 1914年属川边特别行政区。 1925年属西康屯垦使行署。 1939年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2年5月更名为理塘县。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78年义敦县撤销,其东南部划入理塘县。 |
15、巴塘县 """昔为古白狼国之地。 汉为白狼羌楼簿部。 唐属吐蕃。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拉藏汗和五世达赖置第巴(俗称巴德娃)于此。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四川永宁协副将岳钟琪招抚巴塘。 三十二里、西松共与大拉山内属巴塘。 雍正六年(公元1728)置粮台。 雍正七年(公元1729)置巴塘巡抚司。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改土归流。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置巴安县,是为建县开始。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升巴安府,属康安道。 1913年为巴安县,属边东道。 1923年属川边特别区。 1925年,属西康屯垦署。 1928年属西康临时政务委员会。 1932年“大白事件”后金沙江以西原属巴塘各村完全离治。 1935年属西康建省委员会。 1936年红二军团长征过境。 1939年属西康省第五督察区。 1949年12月解放。 1951年10月经西康省康定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巴安县更名为巴塘县。 “巴安”之名始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改土归流后,改巴塘宣抚司为巴安县。 因巴安含有强行征服和民族歧视的“安抚”、“安边”之意,故更名为巴塘县。 1950年8月1日成立巴塘县临时政府,属西康省康定军管会。 11月属西康省康定自治区。 1955年西康省撤销,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藏语意为“绵羊声坝”,藏族传说绵羊叫声为吉祥。 古白狼国地。 唐属吐蕃。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巴塘宣慰司。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置巴塘粮务委员。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为川滇边务大臣驻地。 三十三年“改土归流”,于巴塘土司治地置巴安县,翌年升巴安府。 1913年废府,改置巴安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 1925年属西康屯垦区。 1939年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 1951年更名巴塘县。 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78年义敦县撤销,其西北部划入巴塘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