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建德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建德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西晋太康元年(280)置新安郡,新安江以江流源出古新安郡而得名。新安江街道地处新安江畔,故名。 [详细]
  以溪水得名。洋溪,本为新安江的一条支流,古时作杨溪,发源于杨溪峰。唐宋之际,有杨姓人居于杨溪边上,后人附会以姓得名,当为讹传。《严州图经》“乡里”之下载有“杨溪里”,《建德县境图》上标有“杨溪峰”。新安江江流至杨溪之水来会后,江面显得更为宽阔,地方上以“洋”相表,许是“洋溪”换“杨溪”的由来。 [详细]
  古时此为建德、寿昌两县交界地带。相传,因之兵乱盗盛。人们为了防备兵盗,筑一大土堆,堆上建一高楼,楼中设有钟和鼓,既报警,又报时,人称更楼。居民集居其下,故称其地更楼底或更楼下,简称更楼。街道名因此而来。 [详细]
  镇以桥而名。元初,杨姓人自建德县西乡杨溪(即今洋溪)迁来现杨村桥集镇之地聚居,遂称其地为杨村。里人在村东派溪上重建了处于官家大道上因山洪水毁的石桥,人们便称名为杨村桥,即意由杨村人所建的桥。因其系官家大道上的桥,遂以地名指向明确,又因要与建德县南乡大洋之杨村有别,后便改村名为杨村桥。 [详细]
  乾潭,本为建德境内富春江支流胥溪下游的一处水潭。后借以命名水潭边上的自然集镇,进而借以作为行政区划名。狮子岩下,胥溪转弯处有一水潭,旱时竭涸,人们称为乾(Gán)潭。后人怕旱,愿此潭万世不竭,因乾又读(Qián),《释名》:“乾,进也,行不息也。”取“川流不息”之意。 [详细]
  梅城,据地名来历的说法,虽有追求地位“等次”上寓意,但实只因临江一段城堞状如半朵梅花而得名。城堞为何状如半朵梅花,有二说:一说因为严州是皇上宠妃杨桂枝的家乡,所以当年建城时把城垛的所建的样式要建成梅花花瓣型的。但建到一半时,杨桂枝就死了,所以只有半朵梅花的样式。其二是说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战功显赫,据守严州府时适逢修建城墙,便以南京城垛为样,做成半朵梅花花瓣。 [详细]
  镇以驻地得名。新安江流经此处,正好到了瑞平山之麓,于是成就了一个山之下、水之涯的地方,于是人们称之为下涯,并成为新安江边的一处乡村埠头。《玉篇》“涯,水际也”之义。“下涯”在官家文书中所见,最晚不迟于1130多年前由李频所撰的《朱买臣祠记》。 [详细]
  大洋,本指兰江建德段中一段开阔的江面,后衍生为沿江之地的地名。1919年《建德县志》对“大洋”的得名,有一句精辟的话:“流诸港之水而钟于斯,其势浩瀚,故称大洋”。南宋淳熙《严州图经》中在“集福院”一条下有“大洋”地名出现,为官书中的最早记录。 [详细]
  宋末,县以下行都图制。建德县共划为21个都,此地为第三都,后便习称为三都。明弘治《严州府志》(也称《严陵志》)已见“三都”地名记载。清代也有军事关防意义上的“三都镇”。 [详细]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为寿昌县,以“县西有寿昌溪”而得名,县以溪名。武帝为开晋之先祖,改新昌为寿昌,自是希望寓含“国祚久长”之意,后人俗化为“延年益寿,国盛民昌”。寿昌县撤销后,遂以作镇名。 [详细]
  镇以山名。莲花山,以状若莲花而得名。明万历《严州府志》载:“莲花山,在县西五十里,与杨溪峰相连,状若莲花”。 [详细]
  镇以驻地得名。以岘岭山、元山、金牛山山体走向大致成一个“川”字横卧在大地上,又因乌龙溪、小江溪来水与寿昌江会合后,使主流更深、江面更阔,足以航船,故名航川。处于航川渡埠口之村落遂称航头。宋代胡楚材《春日题航头桥》,为最早的书证。作为地名,在官书中所见最晚不迟于《严州图经》所载。 [详细]
  镇以山岳得名。古寿昌县南赤姑岭西五里坞口摩崖之上(即大慈岩主峰山体),火成岩山体构出一幅天然的观音大士面目形象。乡民早在五代后唐之前就已礼奉大慈观音佛成习。据《叶氏宗谱》记载,叶屏迁居红裙岩下赤姑坪时,此地已是乡民礼奉大慈观音佛的熟道。元代,临安人莫子渊弃家于此琢石笋为佛,号称大慈岩。明嘉靖《寿昌县志》载:“大慈岩,在县南二十里,岩缝穹窿,有石笋从地涌出。元大德间,临安人莫子渊弃家学道,求佳山水以栖。寻至此山,见其岩之奇秀,遂止焉。乃琢石笋为石佛,首号大慈岩。”自此,大慈岩成为一处天然与人工、形胜俱佳的礼佛之地。 [详细]
  地以溪名。寿昌溪(今也称寿昌江)支流蛟溪与主流相会合,从而水势益大。自此以下溪段,便称大同溪。大同《郑氏宗谱》里有宋进士《郑颖行状》有“汇众流”而称“大同”之语。景定《新安续志》“寿昌卷”有大同桥的记载。按《说文解字》释义,“同,会合也”。 [详细]
  唐诗人李频后裔,晚唐时期聚居于四灵山下、富峰庙边,后遂称所居之地为李家。行政区划专名曾为“四灵”,以境域内自然地理实体肖龙、凤、麟、龟四圣物而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