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叶后,为依克明安旗游牧之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归拜泉县管辖。 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1908年11月),拜泉县署自三道沟子(今三道镇)移驻大泡子(今拜泉镇)新建县署。 大泡子地方遂为县城。 中华民国时期,为拜泉县城区。 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一保。 1938年5月改为拜泉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为县城区。 1951年改为第一区。 1955年称大泡子镇,同年,因系县政府驻地,改为拜泉镇。 1958年9月,改称跃进人民公社。 1960年改为拜泉镇公社。 1980年10月,改称拜泉镇。 |
原名“三道沟子”。 清末,拜泉设县之初,知县王锡侯以“三道沟子”为东荒要冲,请建县城。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县署由太平山移驻于此。 1908年1月移驻“大泡子”新建县署。 “三道沟”已成一小街,遂将“三道沟”改为“三道镇”,仍留有分防巡检。 中华民国成立后,因巡检名称不合民国官制,于1913年改为警察事务所。 1914年6月,改为三道镇佐治局,翌年1月改为三道镇县佐,设有县佐公署。 东北沦陷时期,初属拜泉县第二保,后改为三道镇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9月增设通肯县,县政府驻三道镇。 1948年9月,撤销通肯县,三道镇仍归拜泉县管辖,设置三道镇区,并为区政府驻地。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三道镇。 1958年9月,改称三道镇人民公社。 1984年恢复三道镇称渭。 |
曾名“癞马沟”、“乾元镇”。 清代中叶后,为依克明安旗游牧之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归拜泉县管辖。 清宣统二年(1910),曹振东在此一片荒原大沟“开荒占草”,自养的几匹马都有癞,故得名“癞马沟”。 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拜泉县乾丰镇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定名乾元镇,初隶第十二保,1938年5月改为协和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拜泉县乾元区,后改为第十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乾元乡。 1958年9月,合并小乡建立公社,成立兴农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为兴农镇,名称沿用至今。 |
清代中叶后,为依克明安旗游牧之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归拜泉县管辖。 清宣统二年(1910),赛民新、王玉服等人从吉林省长春府来此地开荒,逐步发展为集镇,故得名“长春镇”。 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拜泉县第四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初隶拜泉县第八保,1938年5月改设务本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拜泉县务本区,1949年改为长春区,后改第十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长春乡。 1958年9月,改称长春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长春乡。 同年11月,改为长春镇。 |
曾名“韩瘸子店“、”中兴镇”。 清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俗称韩瘸子者从山东来此地开大车店,因是通往安达必经之路,又是过往大车的唯一食宿店,人烟日渐稠密,得名“韩瘸子店”,并逐渐发展成为小集镇。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归拜泉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拜泉县第三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初隶第五保,1938年5月改为振兴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后,取名中兴镇,并设中兴区,后改为第三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中兴乡。 1958年9月,改为中兴人民公社。 1962年划分为中兴、繁荣两个公社。 1977年5月,因与甘南县中兴公社重名,将中兴公社更名为保华公社。 1984年初,改为龙泉乡。 1986年4月,改设龙泉镇。 名称沿用至今。 |
清末,国富镇一带隶属拜泉县管辖。 中华民国初期,1913年张荣来此开荒,居民增多,开始建屯。 后因住户于生家发生火灾,故又称“火烧于"(后作火烧榆)。 1924年后,隶属拜泉县第二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初为第四保,1938年5月改为勤俭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拜泉县设置勤俭区,1951年改为第七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国富乡。 1958年9月,改称国富人民公社。 1983年进行政社分开试点,改为国富乡。 1987年1月,撤乡设镇,改为国富镇。 名称沿用至今。 |
富强镇原名“阎维廷街基”。 中华民国初期,1916年,阎维廷来此开荒并建立街基,遂称阎维廷街基,隶属拜泉县第三区管辖。 1931年命名富强镇。 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七保,1938年5月改为保富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保富区,1949年改为富强区,后改第十五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将富强区分设爱农,文明、富强3个乡。 1958年9月,将3个乡合并成立富强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富强乡。 1991年7月,改设富强镇。 名称沿用至今。 |
新生乡驻地,原名“唐揽头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拜泉县署始驻境内太平山(今新生乡兴盛村)。 翌年,县署移驻三道沟子。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义俊来此地“开荒占草”,遂称“唐揽头屯”。 中华民国时期,1920年隶属拜泉县第二区管辖,1924年改隶第三区。 东北沦陷后,初为第六保,1938年5月改为久敬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新生屯,隶属拜泉县久敬区,1950年改隶第四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新生乡。 1958年9月,改称新生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新生乡,名称沿用至今。 |
1956年3月,并村划乡,由4个区的接合部共划出14个行政村,设置兴国乡。 1958年9月,改称兴国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兴国乡,名称沿用至今。 |
东北沦陷时期,上升乡一带属尚义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拜泉县设置尚义区,后改为第八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团结乡。 1958年9月,改称团结人民公社。 1960年并入国富公社,1962年恢复团结公社。 1977年5月,更名为上升公社。 1980年,改为上升乡。 名称沿用至今。 |
兴华乡驻地兴华村“田家围子”屯形成于清末。 1909年,田凤年到此开荒建宅,并修有围墙,遂称“田家围子”。 东北沦陷后,1938年5月,设兴仁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设兴仁区,后改为第九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兴华乡。 1958年9月,改称兴华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改为兴华乡,名称沿用至今。 |
清代中叶后,大众乡一带为依克明安旗游牧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吴云峰来此地垦殖,渐有人居住,故名吴云峰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归拜泉县管籍,为贞字三排十四井。 东北沦陷后,1938年5月,设新民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利后,始为拜泉县新民区,后改为第十一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大众乡。 1958车9月,改称大众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大众乡。 名称沿用至今。 |
丰产乡驻地一带,1927年孙百川到此垦殖,并开烧锅,遂称“孙家烧锅”。 东北沦陷后,初为第九保,1938年5月改为礼让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拜泉县设置礼让区,后改为第十三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丰产乡。 1958年9月,改称丰产人民公社。 1959年将长荣公社并入,1961年又划出恢复长荣公社。 1984年初,将丰产公社改为丰产乡,名称沿用至今。 |
清末,永勤乡一带属拜泉县“利字头排十六井”。 中华民国成立后,1925年有垦民到此垦殖,遂称“十六井子”。 东北沦陷时期,设立民主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保富、务本等区。 1948年6月,由保富区、务本区和礼让区各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劳动区,后改为第十四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永勤乡。 1958年9月,改称永勤人民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永勤乡。 名称沿用至今。 |
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昭海来此地开荒种地,故名“石家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规划拜泉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称“亨字头排十二井子”。 东北沦陷后,1938年5月,为拜泉县积善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积善区,后改为第十六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新农乡。 1958年9月,改称爱农人民公社。 1962年将西南部地区划出,成立自强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爱农乡,名称沿用至今。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荒建屯,隶属依克明安旗管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归拜泉县管辖。 东北沧陷后,1938年5月,设置时中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成争胜利后,设置时中区,后改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乐业乡。 1958年9月并入民乐人民公社。 1981年12月,因民乐公社范国较大,增设时中公社。 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为时中乡,名称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