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太康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太康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环绕县城,且居民多为回族,故名。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率兵北征路过此地,在此处安营扎寨。为了纪念明朝功臣常遇春,遂将其扎营的集镇改称常营集,后简称为常营。
逊母口原名兴隆镇,后因东晋长沙公陶侃到此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此设渡口,取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
隋代末年,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十万人占据北方,战败后,死于此地的窦建得就安葬在这里,其冢如丘,后人为纪念他,取村名老冢。
该村原名葛岗。北宋建隆年间运粮河经过此地设渡口,有名叫朱华者在此摆渡为生,称朱华村,后成集称朱家口集,简称朱口。
原名许尤镇。北宋时期有运粮河经此,村东设水陆码头,后改村名为马头。
传,宋时该村西处有一水潭,名龙潭。从龙潭向东邻铁底河有一水渠,水清渠深,引水如龙,取名龙渠。后村民以“渠”“曲”谐音命名为龙曲。
清乾隆元年(1736)村西有条小清水河,由于干农活来往趟水,行走不便,人们就用“红石墩、青石板”修建了一座两拱桥,取名板桥。
该村原名小王庄。明崇祯年间有一符姓财主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供站岗放哨用,因此得名“符套楼”。后此楼被毁。又因用槐草、桐油等作楼顶,演变为符草楼。
该村原名为白邱大集。明崇祯年间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地安营扎寨,养马数百,故名马场,后演变为马厂。
清嘉庆年间,毛姓由外地迁此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取名毛庄。
五代十国时有一邱姓大户在此地高岗居住,后渐起集,取名邱岗集。后村内张姓居多,清咸丰年间改名为张集。
明洪武年间,有一赵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清冢村,住在一棵清香树下,后居民逐渐增多,兴起小集,称为清香集,时久惯称清集。
该村原名土桥寺,因村内许姓较多又名小许庄。清道光十七年(1837)为防匪患筑寨,改称为许庄寨。清光绪元年(1875)加筑寨墙,且村庄规模较大,改村名为大许寨。
传,该村原名黄狗岺。清光绪年间,张姓迁居此地后,嫌村名不雅,便在村西南角处盖了一座专供人们烧香的转角楼阁,改村名为转香楼,又称转角楼。解放后演变为转楼。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