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文昌市各乡镇地名由来

文昌市各乡镇地名由来

  辖区位于文昌市城区,故名。 [详细]
  清朝初始建墟于三角庭,因缺水先后搬至文试、三月坡,称为旧市、三月坡市。后因日军侵琼破坏,再迁到现址重新兴建,寓“重新兴旺”之意,故而得名。 [详细]
  蓬莱原称“土来”,清光绪年间,工部主事黄远谟(正四晶,蓬莱人)改名为“蓬莱”。意含仙境之地,沿用至今。 [详细]
  因近东路村而名。 [详细]
  会文,清末琼州道台所封,其含义为“文人会集”(或为“文人荟萃”)之意。20世纪20年代初为乡间驿站,只有几间小店,经营日用杂货,隔日有摊鱼、猪肉摆卖。后来,因当地宗族之间斗争,民国二十六(1937年)由龙、周、吴等姓人氏搬迁在此聚居,逐渐形成墟集。 [详细]
  相传此地潭中石牛激水,声震数里,故名。 [详细]
  东阁镇因东阁村人所建,故名。 [详细]
  文教墟建于清初,文教之得名众说不一,一说因文教河而得名,另一说附近有文教村而称之。 [详细]
  明洪武年间在码头修建围城,东郊圩位于城之东而得名,解放前也称南海市。日军侵琼时迁往西面(即现东郊中学处)集市,谓之新市,解放后又迂回原址重建东郊墟。 [详细]
  民间传说,清顺治年间(1638年至1661年),粤客搭船过琼,被狂风巨浪吹打,船漂到铜鼓岭南尖,即将沉没,船上3位客人求神保佑。此时恰好漂来一条圆木料,3人紧抱圆木漂到岸边,安全登陆。尔后,把这条救命圆木料,刻成神像,名曰“龙流公”,立庙拜祭。后人在此盖草寮,开铺子,逐渐形成墟市,称龙楼。 [详细]
  相传明朝时,昌洒始建于旧市村,名曰“上市”。清朝时,由昌述村的韩姓和昌吉村黄姓建铺子“下市”后,以这一地区各个自然村的“昌”字为主命名为昌洒墟,为昌盛兴旺之意。 [详细]
  因地处翁田驻地,故取名翁田镇,良田众多之意。 [详细]
  抱罗墟:唐宋前为黎族居地。抱罗为黎语,意思是大村。 [详细]
  冯坡墟,传说清代,最先由冯淑岗先生在此地建屋定居,称冯屋坡,也称冯家坡,后来为了方便记忆而简称冯坡。 [详细]
  锦山墟,据传该墟明代崇祯年间,始建于排港溪与珠溪河的交叉口,称三合流市。后迁址于云室村后(即今排港村)集市,因集市四周全是树林,地方狭小,为了扩建市场,便将周围的树木砍掉。当地父老为了保护树木不让人们继续砍伐而定出“禁止砍山”的禁令。因此,人们就把这集市取名为“禁山市”。由于市场不能再扩大,人们又将集市迁往锦山村进行贸易,便把“禁山市”改为锦山市,取锦绣河山之意。至清顺治年间,锦山市迁址跑马坡。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