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凉山州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凉山州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西昌古称邛都,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县,以新的西昌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故名“西昌”。 [详细]
  古称会无、会川,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 [详细]
  木里县名来由说法有四:一是木里为盐源县境内项土司领地的总称,因大寺之一叫木里,故以木里大寺之名为全境总称;二是木里一度为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天王所占据,因其二十一世祖,于明洪武由皇帝姓木,木里即木氏之地;三是民国《盐源县概况》一书说:木里地名始载于地图者,当自清末始,清末皇朝舆地图四川分图,载有米里寺,木里即米里之音变;四是佛经中记载:在印度的东北方有一叫木里的山谷之地,是佛法的根本护法女神巴登拉姆的圣地道场,所属这一片土地总称为木里。据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确切。 [详细]
  因县南有盐井河,故名。一说因县有盐井,盐源丰盛为名。 [详细]
  元统一疆土,在今凉山地区设置路、府、州、县。至元十二年(1275),域内屈部改置为昌州,隶属定昌路;至元十三年(1276)頳綖部改置为德州,隶属德平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合德平、定昌二路为德昌路,领德州、昌州、普济州、威龙州。德昌之名抑或以治地介乎德、昌二州之间,抑或取德平路之“德”、定昌路之“昌”合一未知,后人又以“有德必昌”释之。 [详细]
  会东因位于会理之东而得名。 [详细]
  宁南建县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日,因地处宁属(整理委员会)之南,故名为“宁南”。 [详细]
   普格,彝语“普基”的转音,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以县政府驻普基镇命名。清初置关隘于此,名普格寨。 [详细]
  布拖又称吉拉补特,是彝语“补特”的音译,“补”指刺猬,“特”指松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布拖是彝族阿都的聚居县,是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素有“中国彝族火把文化之乡”、“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火把节的圣地”的美称。 [详细]
  因地处金沙江之北,故名金阳。 [详细]
  昭觉地区原称交脚,系彝语谐音,意为有鹰的坝子,建县时以昭觉为县名 [详细]
  县政府设在甘相营,彝语称“夕夺拉达”意指制造铠甲的地方。根据“夕夺”二字的汉语谐音,而命名为“喜德”县。 [详细]
  以县东有冕山,状如冠冕,故名。 [详细]
  越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到了1959年,因为名字生僻难认,不容易识记,所以越嶲县改名为越西县。 [详细]
  甘洛,彝语为甘姓人居住的山谷。1956年12月建县时名为呷洛,因“呷”字读音与原地名误差太大,1959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甘洛。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