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淮阳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淮阳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柳湖,因岸边种植有柳树,故名。街道因此湖得名。
北宋时期,康王赵构见有一老者在古城陈州(今淮阳)南6千米处路旁摆摊,卖茶水汤馍,赵构一行遂去此就餐。期间问老者此为何地,老者曰,无名。康王问老者姓啥名谁,老者答,姓王名化。因此地离陈州十二华里,故取名十二里王化店。后简称王店。
辖区环绕县城,且居民多为回族,故名。
汉代,光武帝刘秀创业之初,被王莽追至沙颍河岸边,只见河水滚滚东流,难以过渡,刘秀跺脚、靴裂,扬天长叹:吾命该绝于此?言毕,河水陡落,刘秀换靴重新站立,过河得以逃生。初叫新炸集,后改名为新站。
传春秋时期鲁人秋胡,任于陈居此,常思念家乡,筑高台而望之,称望鲁台,简称鲁台。
该地位于淮阳区、鹿邑县、柘城县、太康县四县区交界处,有公路直通四县(区)县城,故名。
据《河南通志》载:“汉光武帝与王莽相拒,筑城临蔡水(今称老黑河),故名临蔡城”。后简称临蔡。
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时,刘秀路过该村东头,刘秀在此下马卸鞍休息,将尘土抖在此地,形成马鞍形状的土堆,故取名鞍子岭。1949年改为安岭。
明代末年,白姓从山西迁此,并筑高大门楼,故名白楼。
明洪武年间,有一驿官叫刘振斌,在此建立驿站,后改为聚草屯粮之所,当时称此村为刘振斌屯。1949年,改为刘振屯。
明洪武年间,朱姓由山西枣林庄迁此落户建村,逐渐发展壮大,后起集,取名朱集。
北宋年间,有詹、罗两姓临沙河埠口居住,因詹姓人口多,取名詹口(亦称展口)。明宣德二年(1427)窦姓来祖由山西迁此,临沙河而居,沙河里行船多,船只每天晚上至展口附近时,夜宿总停靠在窦姓人家门前,久之将展口改称窦家脚门,简称窦家门,后简写为豆门。
西汉汉武帝时,车骑都尉冯唐迁此居住,死后葬于此地。后人为纪念此人,称该村为冯唐。后演化为冯塘。
据《连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连氏家族最早迁入鹿邑县东十二里太清宫,当时灾祸不断,民不聊生,由于生活所迫,连氏父子四人外出谋生。长子流居在漯河,次子流居鹿邑西邱集,三子流居淮阳东8.5千米小庙旁安家落户,取名连小庙。后人丁兴旺,改称大连。
南宋时期,葛姓在此开茶馆和旅店,故名葛店。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