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五华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五华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水寨镇地处五华县城,位于五华河与琴江河汇合的三角地带,东临琴江河,北倚五华河,南接本县横陂镇,西与转水镇相连,总面积99平方公里,是五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中心。下辖4个居民委员会,23个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47782户,146941人,其中非农78830人,农村68111人。
河东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称水寨,有“水中扎营”之誉。建制已有300多年历史,历来商贸活跃,万贾云集,曾有“水寨一圩二炮台三城门四楼阁五神庙六遇渡七当铺八大街九姓近圩十分热闹”之盛景。现河东镇是五华县中部的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交通四通八达,距县府均有一河之隔。全县最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五华易发批发市场)和县最高学府(水寨中学)均座落在该镇中心地带,占地7000多亩的县城城东工业园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筹建中。全镇辖43个村、3个居委,12.4万人口,辖区面积达236平方公里。经多年努力,该镇已建立了2.3万亩的果茶、养畜基地,拥有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培育名优特色品种一大批,“茶亭岗金柚”名闻遐迩;梅州地区最大的养猪繁殖基地(恒量畜牧有限公司)也位于该镇,使该镇成为五华县名符其实的“果蔬之乡”,而且该镇地灵人杰,贤能辈出,历史上名人众多,在政界、文艺界、商贸界,以及旅港同胞都有不少贤达人士,是有名的“人文秀区”。河东镇历来是县委-和县委办的挂钩镇,是各项工作的先进镇,党建工作红旗镇,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六好镇党委”、“文明镇”;2002年6月被省委授予“广东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六个好镇党委”称号;2005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镇”称号。特别是2004年11月,全县乡镇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原油田、平南并入河东镇以来,新组建镇的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地,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积极实施“一、二、三、四”(抓住一个根本,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管好二级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抓住“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和计生工作”三个重点,全力加快发展步伐;发挥“资源、区位、人文、政务”四大优势,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发展战略,有效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完成招商引资、农村合作医疗、殡葬改革和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在去年10月成功引进华茂基础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000万元加固开发水寨中学堤坝,现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了堤坝加固工程项目。并且在县招商办的帮助下,引进国资源控股有限公司和深源源公司计划在该镇新规划建立的7000工业园区内投资办厂,此项目的建成将有力推动全镇经济的新一轮全面快速发展。
五华县转水镇面积158.5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61300多人,是著名的侨乡和红粬之乡。转水镇地处华城与县城水寨之间,省道水华线、县道水潭线从东西两边贯穿全镇,河梅高速公路经过转水,并在转水设出入口,交通四通八达。转水镇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五华河从腹地缓缓流过,境内有梅州市库容最大的益塘水库,现已开发成益塘水库旅游区; 境内有独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圣地--维龙热矿泥山庄,山庄设有温泉浴、热矿泥浴、温泉瀑布、温泉游泳池、俄罗斯木屋别墅、鳄鱼场、鸵鸟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对旅客提供食住、娱乐、购物、美容、医疗保健全方位服务,形成独具有特色的热矿泥山庄,号称"北有汤岗子,南有维龙热矿泥"。转水素有红粬之乡的称号,红粬生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年产量已达1500多吨,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产品70%出口。转水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治安秩序良好。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决定以澄江湖为中心,规划2平方公里搞圩镇市场开发,热烈欢迎各届人士前来投资办厂、置业,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措施、最优质的服务欢迎您们,实现双赢,一起共创转水美好明天!.。
一、概况  华城镇是广东省五华县北部重镇,辖区面积247.48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和3个居民委员会。2005年底,全镇总户数3.3万多户11.2万多人。二、地理位置  华城镇位于五华县北部,梅州市西南。205国道,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以东西方向横穿境内。距县城(水寨)27公里,距梅州市76公里,是梅州沟通珠三角地区的咽喉要道。三、历史沿革  华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西汉时辖属龙川,南越王赵佗曾筑行宫“长乐台”于此;晋属兴宁;至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称长乐镇;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建置长乐县,设县治于长乐镇;民国三年(1914年)长乐县更名为五华县,同年长乐镇改为华城镇;1954年县政府从华城迁往水寨镇,华城镇改为其辖区。四、自然资源  华城镇属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高、温度大,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600mm。大部分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少量为沿河谷地与河流冲积平地,河流主要有新桥水、五华河、潭下河、乌陂河,境内主要有花岗岩、瓷土、钾长石、稀土等较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绞股蓝、毛冬青、竹、木等生物资源;有各类旅游资源10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长乐学宫、雄狮山建筑遗址、明代狮雄古塔。五、社会经济  华城镇是五华县内三个中心镇之一,是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也是全省273个中心镇之一,是五华县人口数量大、经济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工农商并举、区位优越的镇。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0222亿元,工、农、商各占1/3,工商税收899.5万元,镇级财政收入62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近4亿元,农村人均收入3598元。农副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有绞股蓝种植、果蔗种植、油茶种植和腐竹加工基地,并形成了“种豆——腐竹加工——养猪”的特色生产模式和订单农业。现有五华县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镇经济综合开发区各1个,现有较大规模企业有环兴电力器材厂、陶瓷原料厂、玻化厂、电脑厂等企业10多家。华城镇将建设成为五华县北部商贸、物流中心,以发展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工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省级中心镇。六、基础设施  华城镇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日前基本的路网架构已经形成,交通设施配套齐全;供电供水设施全面配套;已实现村村“五通”,邮政网点能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岐岭地处梅州市西部,五华县北部,韩江源头,与河源市龙川县接壤,是梅州出入广州、深圳等地的门户。205国道、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由西向东穿腹经过该镇,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全镇154.5平方公里、25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6613户、72563人。水质优美、水资源丰富。境内兴建有县办的莱口电站,镇办的皇中陂头电站、清溪瓜墩下电站、合水符头石电站、4个村办电站、3个民营电站。鼎盛时期有11间水泥厂、10间煤矿、4个石湖。现水泥厂6间,县办2间、镇办1间、村办3间,还有煤矿已全部炸封,钼、钨矿封闭、停止开采。曾有“双头是五华的深圳”说法。境内有煤气库、4个加油站、兴达生皮手套厂、塑料软盘厂、红砖厂等,北部与龙川县登云镇石福村交界有开采价值的石灰石矿。沙资源丰富。特色产品(旅游资源)。有绿色经济走廊——早熟蜜柚、龙眼、荔枝、无核黄皮、果合柿、香蕉、白茫坝花生、生姜、大蒜、三元瘦肉型猪庄园经济。盛产烤烟,双头烤烟在1979年和1987年经省烟草公司专家验收评估为全省“一级烟”称号,且称此烤烟胜过“津巴布韦”烤烟荣誉。2005年种植烤烟1600亩,收干烟35万市斤、获经济收入180万元。有悠久历史的长乐烧酒厂、客联酒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名优特酿酒;有特色中国名酒长乐烧老窑酒、岐岭老窑酒、国优长乐烧酒、省优客家老酒(原名珠红酒)、省行业优质长乐醇酒和巴戟蛤蚧酒、国际金奖燕窝冬虫酒等花色品种38个。
  企业计量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TOC获广东省优秀企业证书,米香型酒机械化生产新技术获“梅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企业产品连续十二年获质量信得过企业,并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企业连续八年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专业市场介绍:有岐岭、双头两个圩镇,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综合市场。群众赶集中心形成。信息化基础:境内兴建有信息传递的10个铁塔。有邮政、电信局、有线电视接收点(站)14个。代办移动、联通网点4个。镇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均配有电脑。
[位置、范围、面积、人口] 我镇地处五华县北部35公里,东邻粤东七大水库之一——益圹水库;西与龙川县及本县的岐岭镇相接;南与长布(省级自然保护区七目嶂)相接壤;北面与本县北部的中心镇华城相连,总面积258平方公里。现辖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5159人,9383户,其中非农人口3259人,293户。全镇有耕地面积22473亩,其中水田20510亩,主产水稻,年粮食总产15000吨以上;有山地面积31.1万亩,约占全县山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散、边、穷”革命老区镇。[历史沿革]我镇历史悠久,宋元明清设厢约;民革时期先后称第三区、第一区;新中国成立后设区、乡、公社,1987年后撤区设镇至今。[自然资源]境内有煤、金、锡、石灰石、瓷土等十多种矿产资源;汶水河、锡坪河、新田河、潭下河等河流,纵横交错,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现有小水电13个,装机容量达2450千瓦,仍有小水电可开发量2500千瓦。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省道华中线经过我镇,镇中心距离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205国道都在20公里以内,交通便利;县内旅游专线(转水温泉、益塘水库、大田七目嶂)开通,可活跃我镇的旅游、服务等行业。[主要经济状况]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年人均收入3479元,比增1.5%;镇级可支配财力65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个布坪村,3万元以上的4个村,3万元以下的村有15个。全年国地两税上缴150.7万元(其中国税54.1万元,地税96.6万元)。全镇有基层党支部34个,党员1386人(含市、县“十百千万”驻村工作组党员)。全镇贫困户625户贫困人口3352人;仍占农村人口的6.45%。全镇有中学1间,小学25间,成人技校1间。在校中小学生8910人,教职员工492人。【投资环境】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潭下镇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首先狠抓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并逐步硬底化,开通了水寨,潭下`大田线的旅游专线车。电信大楼落成,开通8000门程控电话,移动信号已覆盖全镇。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同时`党委`政府还按超前的意识,科学规划`制定了以圩镇为中心的商贸区`住宅区`工业区规划和设想。
五华长布镇位于梅州市西部,与河源市龙川县毗邻,是出入广州、深圳等地的门户,韩江源头,广梅汕铁路由西向东经过,笔直,宽阔的205国道穿腹而过,交通便利。总面积98平方公里,15个村,1个居委会,10478户,42524人,耕地15689亩,山地10.8万亩,工农业总产值2.3亿多元,其中农业产值1.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3亿多元,年人均收入3243元,镇级财政收入172万元。
周江镇地处五华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原中兴镇并入后,全镇总面积199.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 25.9万亩,耕地22190亩,其中水田19366亩,旱地2824亩。下辖2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39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8975户,总人口507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0人,共设立基层党交部44个,党员1400人,其中农村党员1035人,镇机关干部职工110人,其中班子成员17人,编制内干部职工37人,村居委干部133人。到2005年底,全镇人口有 50753人,国民生产总值2.04亿元,年递增8%;镇级财政收入31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45元,分别年递增8%、1.1%。
横陂镇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总面积236平方公里。解放初期为区、乡建制,1958年9月成立横陂公社,1972年10月分出小都公社,1978年2月分出锡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设区,1986年11月改设镇。2003年11月锡坑镇并入横陂镇,2004年11月小都镇并入横陂镇,现辖35个村委会,569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委会。2005年末有20694户,101751人,其中农业人口94651人,非农业人口7100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89亿元,比上年增加1%。镇级财政收入273万元,比上年增加1.9%。农 业:2005年,该镇积极实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08万亩,总产3.06万吨,比上年增长0.7%,水稻种植面积6.2万亩,其中抛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99%以上,总产2.71万吨,比上年增长1.1%。种植优质烤烟2560亩,收购干烟叶43万斤,增加农民收入190万元。全年生猪饲养8.77万头,出栏5.28万头,实现肉类总产6243吨,蔬菜总产9779吨,水产品总产712吨,水果总产3239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1.6%、0.9%和8.1%。乡镇企业:全镇现有四级企业1410家,从业人员5810人,实现企业总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9%,企业总产值9210万元,上缴税金290万元,创利润1433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该镇积极实施县委外向带动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筹资350万元打好联长、新寨、老楼、增华、东升、坝头、班鱼、长塘等8个村合计17公里长的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投资15万元建好超群村办公楼;筹资500万元建设坝头大桥,坝头大桥已经通车;筹资300万元建设油塘大桥和石下大桥。招商引资:该镇积极实施“回归工程”战略,大力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2005年该镇在招商引资方面:引进了梅州市敦-司投资5000万元兴建装机容量5000千瓦年发电1500万度的五华县近江电站,目前工程正在兴建中;引进台湾老板在桐树村兴办速生丰产林基地,首期已规划种植3000亩;积极争取市房管局领导的支持,在小都村兴办500亩油茶基地;争取上级支持在东升、小都等6个村投资140万元完成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1.21万多群众饮水难问题;叶茂青老板投资300万元在贵人村开采露天铁矿。
我镇是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从原油田公社分设的建制镇,地处海拔1277米的鸿图嶂下,五华县东南部,是五华县三个重点老区镇之一,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有耕地1.35万亩,山地16.3万亩。管辖12个村(湖华、布美、空南、郭田、龙潭、双光、三坑、坪上、蕉州、横塘、石团、再下)1个居委会,250个村民小组。至2004年,全镇总人口33556人,总户数6568户,其中农业人口32194人,非农人口1362人。工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收入523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031元。镇机关干部职工80多人,全镇共有党员794人。  资源优势:主要瓷土、水力、山地等资源优势,特别是瓷土及其他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水力资源在琼再湖上游可兴建一个蓄水16万立方米的调节水库。山地主要可发展速生丰产林、养羊、养蜂等,可开发龙潭至鸿图嶂至三渡水库旅游专线景点。  经济状况:全镇有大小水电站27座,装机3650千瓦,其中镇办电站3座,装机770千瓦。镇级机动财力60万元,国、地税、工商收入160万元。12个村再下、布美、郭田、双光、坪上、蕉州等6个村建起电站8座,装机1165千瓦,村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的村有5个,其中坪上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万多元。发展速生丰产林、紫胶、油茶等特色效应经济项目,引进山东森博林业有限公司在石团村种植速生丰产林4000多亩,在湖华村种植油茶500多亩,新种紫胶1500多亩.  交通状况:省道S228 线传过郭田镇,全长25公里,12个行政村已有蕉州、坪上、双光、郭田、横塘5个村实现村道硬底化。仍有石团、三坑、龙潭、空南、再下、布美、湖华7个行政村未铺设水泥路,全长20.5公里,其中湖华村属县道X012线,全长5.5公里。龙潭公路全长5.6公里已正在进行水泥硬底化改造,预计今年春节前完工。新建硿南桥、郭田庵下桥、龙潭桥、石团桥及坪上长安桥5座。坪上、蕉州两个村还抓了亮化一条街、一条村工程,共安装路灯近400盏。  教育状况:全镇有中学一间,小学13间,其中完小12间,教学点2个。学生总数6614人,教职员工319人,其中临代教师117人。
双华镇地处五华县东南部,毗邻揭西、丰顺、距县城28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会;有5587户,32550人;辖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基其中耕地15347亩,山林175543亩;去年工农业总产值8008万元;年人均收入2833元;镇财政收入180万元。双华是五华县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是革命家古大存同志当年活动的重点地区。苏区村禾田水曾建立苏维埃政府。大革命时期有张剑珍,万大来等革命老前辈,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出生入死;后来有阵佐宾、张仲荣、邓捷友等145名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该镇于1958年建起了一座能容纳1500多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镇境内有双华河、华拔河、大径河、属琴江河水系,山林面积大,渠两面广,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摄氏18度,年日照时数1700小时,水力资料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料有7800千瓦,已开发5200千瓦。仍有2600千瓦可供开发;境内多为赤红土壤,土层肥活沃。有种植巴钱、板栗、梨、茶叶的习惯;双华还有较为丰富的钨、铁、锡、钾长石等矿,储量大,品质高。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一、地理位置  安流镇地处五华县南部,东与棉洋镇相接,南与梅林镇接壤,西与周江镇相连,北与横陂镇交界。区域面积238平方里。省道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琴江河贯穿全镇。是五华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陆河等沿海地区的咽喉。 二、历史渊源和组织机构  安流镇级建制已有数百年历史。解放后,行政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曾多次变更,曾分别称为安流乡、安流公社、安流区公所,1987年始称安流镇。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文葵镇、大都镇分别并入安流镇。现安流镇辖4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2004年底总人口12.5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多人。安流镇府设在安流圩。  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政、移动电话、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播电视等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6所、小学56所。三、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环境  安流镇是全县三大中心镇之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道路交通:省道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并贯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实现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实现了通机耕路。  通讯: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移动电话。目前全镇有固定电话用户,1600多户,移动电话用22000多户。另有24个村接通了县有线电视,可收看2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圩镇建设:2005年,安流镇按照中心镇建设的要求,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安流镇2005年—2020年整体规划进行了测设修编,圩镇城区面积从现有3.2平方公里扩到8平方公里。安流圩以琴江河为界。分为安镇和司前两大域区,以新、老安流大桥相通。有强华市场、司前两大综合市场,近年开发的有河堤东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开发。圩镇现有门店,商住房有1200多间。新规划可开发面积有近4平方公里。
棉洋镇地处五华最南端,毗邻揭西县,辖区总面积达254平方公里,离县城45公里。1958年9月设立棉洋公社,1983年10月改设区,1986年3月改设镇到今。2004年,在乡镇撤并时,原桥江镇并入棉洋镇。目前,全镇有山地面积26万亩,耕地面积4.6万亩,全镇上辖25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有16090户8844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84315人,设有42个党支部,有党员1721人,省道安埔公路贯穿9个行政村,全镇25个行政村中已有20个村实现通水泥硬底化道路。镇府干部、职工有120人,村干部161人,设有3间中学,其中:完中1间、30间小学、卫生院2间、卫生院2间,敬老院2间。
梅林镇位于五华县南部山区,琴江河上游,毗邻揭西县,距县城50公里。全镇有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7615户45800多人,有劳动力1.8万多个,有山地面积14.5万亩,耕地2.1万亩,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古大存同志的故乡。梅林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梅林人民历来热心公益事业,仅去年以来,社会贤达共慷慨捐资1000多万元,铺打乡村水泥路26公里,新建教学楼2幢,并积极完善办公设备。全镇精神文明风貌好,社会治安秩序康好,具有独特的客家风情。梅林镇地处琴江河两岸,绿竹成荫,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数量较大的矿产有稀土矿、乌矿、瓷土、石英石等资源。四季气温宜人,雨量充足,适宜种植蔬菜、南药、花卉、青梅,板栗、柚类、柑桔及速生丰产林等。该镇某础设施优势,交通、通讯网络发达。省道120线穿越我镇境内12公里,镇到村的72公里道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设施覆盖全镇;水力资源丰富、有大小电站9庄,总装机容量达3soo千瓦。该镇目前种植早熟蜜柚、萝卜,青梅等5000多亩,民营企业有铸钢厂、米面制品厂、陶瓷厂、牙签厂、珠宝厂、草席厂等。
华阳地处五华西南端,毗邻紫金县,是五华县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出口之一,全镇辖十三个村、一个社区居委会,共8000多户45000多人。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花岗岩、 大理石材料,泥、沙、竹、木、稀土矿、耐火泥、水晶石(光珠石)等。镇内基础设施完善,电力资源丰富,食用水源充足,社会治安稳定。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了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经济项目,主要有大拔岗高山油茶基地3000亩,太坪、高塘冰塘山茶场共计1000多亩;高塘黄盏至太坪马坑、华南等3000亩青梅种植生产基地;社径村、华南坪田水果专业村等等,同时,我镇还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大兴基础设施项目,全镇交通、通信、网络齐全。从1996年至现在,北琴江河华阳段有9座大桥,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全镇60%以上的村乡村道路均铺上了水泥路;圩镇市场繁荣,文化、教育、卫生、税务、工商、企业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位于梅州市最南端,五华县城南部65公里,南与揭阳市揭西,河源市的紫金,汕尾市的陆河相临,北与梅林镇,西与华阳相临,距县城56公里镇府设在龙村村,总面积349.1平方公里,.全镇有耕地面积40081亩,林地面积42万亩。

  龙村镇下设龙村村梧溪村金龙村潭溪村石溪村樟华村塘湖村湖中村三湖村公联村杜坑村洞口村宫前村睦贤村 大坑村 等村,现有3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709个村民小组,有18003户,总人口86383人(其中非农4833人,农业人口81550人。

-

特色农业

  龙村人民历来擅长农业经济作物生产,但长期以来品种单一,生产效率低,未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农业资源,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利用,生产户经济收入低,这些都成了制约龙村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镇党委、政府决心以整合资源优势为切入口,引导农民兴办农业生产基地,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开发绿色农业和谋划发展旅游农业为突破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走奔康致富之路。[1]

-

基础建设

  其中教育设施建设1000多万元;计生、国土所、村(居)办公楼等设施建设210多万元;路桥建设1824万元;农业水利设施建设400多万元。

  由镇党委政府牵头,龙村、樟华、宫前等六个村协助,黄人先先生首期捐资60万元,于2008年4月建成的黄禾墩大桥,桥长215米、宽8.5米、总造价300多万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