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象山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象山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2001年6月,撤销丹城镇建制,以天安路为界,根据宁波市文件精神规定,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丹东街道。 [详细]
  2001年6月,撤销丹城镇建制,以天安路为界,根据宁波市文件精神规定,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丹西街道。 [详细]
  旧名雀溪。明嘉靖《宁波府志》载,村南一溪,东注入海,沿溪林木荫翳,鸟雀甚多,故多雀溪,村以溪名。元延佑间《大瀛海道院碑》记,“县东二十里,曰爵溪”之记载。其名一说宋时刘家岙中七进士,村人慕其名,改称;又传明时爵溪有三人及第进爵,改名。考辞海,古语“雀”、“爵”同义,雅称。又因其他“荒涯斥泽之间,浮沙浅土之上”,别称瀛洲。 [详细]
  因先民聚落于大金山麓峡谷中,三面环山,以”溪流入海处山岩至逼海中“而得名石浦。镇由石浦而得名。 [详细]
  《象山县志》载,元至大间(1308-1311),象山教谕舒(木或)后裔自丹城迁此。明末,张姓祖自宁海迁入。原系滨海盐场,称盐场,后海岸北移,盐田改为农田,以谐音雅化为贤庠。意为培育贤能之地。镇以贤庠自然村得名。 [详细]
  据《周氏宗谱》载,宋淳熙间(1174-1189),其始祖讳琦从鄞县周家寮迁此建村。因处县西,故以姓得名西周。大长溪一名西瀛溪,村沿溪西岸分布,故别称西洲、西瀛、瀛洲。从1984年6月开始,至今为镇所在地,故名西周镇。 [详细]
  因村北港边有一座山丘,形若鹤立水边,故名鹤浦,又形似鸭嘴啄食,故又称鸭嘴头,由此得名”鹤浦镇“。 [详细]
  环堵之,遍植以杏。因其花之盛,故曰杏墙。也称杏花村;”见其家之大,故曰墙头“。另有一说,从村里可以望见西沪港上的船桅之顶,因而得名墙头。镇以墙头自然村得名。 [详细]
  因地处龙溪、西溪、东岙溪等诸水汇合处,登高远眺,宛若水中之洲,故名泗洲头。镇以泗洲头自然村得名。 [详细]
  传定山原名龙头山,会动,清康熙年间,因堪与参言,于山至东建碶闸以镇之,遂改称”定山“;昔为海涂,上岙居民围涂成塘,因处村北,故称”后洋塘“。取定山与后洋塘各一字而成”定塘“镇亦以此得名。 [详细]
  相传蔡姓最早,因于海涂边搭草厂而居,故名涂茨;一说滩涂盛长芦苇、蒺藜得名。镇由涂茨自然村名得名。 [详细]
  《徐氏宗谱》载,唐神龙二年,奉化小万竺徐旃任象山县令,离任后居此建村,后裔为崇尚始祖政绩,名村“大徐“。镇以大徐村得名。 [详细]
  《林氏宗谱》载,清乾隆间,其祖永全从宁波迁。相传里人在村北达溪坑上修成一桥,请县太爷开桥,适有花桥到。县太爷说:“今日新娘为大,应让亲娘开桥。“新娘说“应请老爷开桥,老爷做官节节高。“县太爷说“新娘开桥万年牢。“最后由新娘开桥,遂名“永新桥“,简称“新桥“。村以桥得名,镇以自然村得名。 [详细]
  东陈《陈氏宗谱》载,南宋末,陈氏祖五十四评事自福建迁至姆岭下东南卜居,“因号其里东陈”,故名东陈村。乡以其自然村名而得名。 [详细]
  据民国《象山县志》记,清乾隆间,顾姓祖国钧自宁波灵峰山下后洋顾蛤蜊岙迁,任氏祖明锡自宁海亭旁(今三门县)迁,金姓祖北助自临海穿山迁。三姓各围成小塘,统称”小塘“。后诸姓相继迁入,小塘连成大塘,遂以“蒸蒸日上“之意改称“晓塘“。乡以晓塘自然村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