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寿宁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寿宁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居镇武山俯视整个山间小盆地形似鳌鱼,历史有“独占鳌头”的佳句,故称“鳌阳”。别名鳌城。 [详细]
  该村处于大溪边,溪至村尾部有一大塆,方言叫“斜”,斜塆处又有大沙滩,故名。清光绪年代以来有把“斜”误写为“蛇”,当地文人认为蛇是龙的前身,又改名为“龙滩”后来认为滩小而江大,再演变为“龙江”,其实群众不习惯,历用“斜滩”。 [详细]
  村居南山之南,“山南为阳看,水北为阴”的地名命名原则,故称。 [详细]
  (1)据刘氏族谱记载,刘姓从浦城迁入上洋而后转迁武溪(即武曲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特大山洪暴发,其溪流变曲,故称武曲。(2)又一说村对面有一虎墓,原名虎壑,后人感到“虎落平阳被犬欺”何况落到壑里,文人把他改为武曲。 [详细]
  西浦(下村)水尾有一石磜形似犀牛,镇守水口,村中有溪,故名。又因溪石形似犀牛故名犀溪,又在西浦之北,曾称北浦,村居西浦相对方位,别称上村或上西溪。 [详细]
  相传村中有一池,凤鸟沐浴其中,曾称“凤池”,又以山形如双凤飞翔,中隔一片长形平地,故又叫“凤洋”,也称“凤翔”。后文人以“双凤朝阳”之义,改名凤阳。 [详细]
7、平溪镇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位于溪旁小平地,故名。
  寿宁县辖乡。1960年设平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平溪、南溪、溪底、东木洋、亭下、柯洋、岭后、环溪、长溪、湖潭、木场、东溪、东山头、屏峰、岭根、岭兜、燕窠、龙头坑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花菇、竹木。。……[详细]
  历史上姜厝、外韦、南门坑底三个村总称青竹岭,因有一岭纵贯三村,岭边长满青竹,故名青竹岭。因小坑溪流清澈,源出坑底村北,故坑底又名清源。据卓氏族谱:“水何以浊,唯源本清”句命名。 [详细]
  传说历史上此地庵堂较多,本村这个庵堂最大,故称“大庵”,后来认为“庵”字不好,改为谐音“安”字,故称。 [详细]
  传说原是胡姓迁居,其屋建在小坑沿,外面有块小平地,故称坑底,清末文人雅化为玉壶,民国时期曾称玉壶乡,1950年后恢复原名。 [详细]
11、竹管垅乡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 因弯弯田垅似竹管而得名。
  寿宁县辖乡。1958年设竹管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0.8万。福(安)寿(宁)公路贯穿全境。辖竹管垄、旁洋、江后、坑底林、李家洋、芹菜洋、刘坪、横山、后洋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薯类,兼产茶叶、花菇、竹木。.……[详细]
  迁居前遍地多生野芹菜,称为芹菜洋,后简为今名。 [详细]
  托溪村的后山形如飞鹤,村前有大溪,故在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一直名叫鹤溪。后更名托溪,一说缘于“白鹤飞来托此溪”之诗句;一说是“托”字比“鹤”字好写、好认。 [详细]
  上党村先定居,下党村在上党村的岭尾,故称。又一释为:下党旧称党川,因溪水川流不息而得名。 [详细]
  明景泰六年(1455)始设寿宁县,时当郑怀茂为首矿民起义遭镇压,故取寓意福寿安宁而名;另据冯梦龙《寿宁特志》:浙之景宁、泰顺、庆元与闽之福宁(应为寿宁)四县并设于景泰之七年(1456),为景泰庆寿四字。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