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余姚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余姚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得名黄梨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梨洲(宗羲),既是王(阳明)学的正宗传人,又对王学进行了修正。 [详细]
  余姚城区有四大名山:“龙、凤、龟、蛇山”,凤山街道以凤山得名,故名。 [详细]
  因地处姚江蕙江地段,历代盛产中国四大名兰“国字兰”著称,古诗有“一曲蕙兰飞彩”旧称蕙江,亦名兰江,街道以江名,故名兰江街道。 [详细]
  纪念明代大思想家、政治家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 [详细]
  明末清初,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大成里中心地段的省塘两侧,在徐家大房的前后厦开始有人设摊买卖,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市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17世纪下叶),此地就有了徐家廊厦之称。民国初期开始改称廊厦乡。邑中名流、清代举人杨儒鸿视“廊厦”字眼太俗,取其谐音,改为“朗霞”,自此遂有了沿用至今的地名朗霞。 [详细]
  临山原名庙山。相传唐时有姚娘,善理财,富而好施。卒后,为之建庙于北门山,遂名其地曰庙山,。明初,倭寇侵扰沿海州县。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大将军汤和上言:“余姚控引大海,宜于在北边置卫所,以备倭寇。”于是筑城防御,以其面山背海,环卫皆山。名曰临山。按明制,军队驻地称卫,故又称临山卫。清初名士陈古铭,以临山远近有龟山,龙山,风山,独无麟,遂改临为麟,故又有麟山之名。 [详细]
  黄家埠是绍兴府余姚县北部沿海古埠,据地方谱碟,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本邑梁弄黄姓者,螯居兰风一都二里,其嗣因货运等泊船装卸,砌埠建码头,以姓命埠,以利海运。后人以埠为村命镇。随着海岸线北移,老丘、二丘等土圩塘陆续围筑,沿塘始有人定居,并相继增多。 [详细]
  相传为当地人慕上虞县百官曹娥孝女庙及其神之灵,光绪二年(1876年)仿建其殿于此。《六仓志》载:“孝女殿在朗霞乡利济塘下。”因名其地为小曹娥。镇以驻地得名。 [详细]
  泗门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 [详细]
  马渚,渚,意为水中的小洲。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渚山,饮马于潭,故此得名马渚。 [详细]
  《东山志》云:“牟山,山形似牟,其地为兰风,有牟山港,牟山庙,山形状如牛的双角,俗成牟山,故按山名称”因以山名镇,解放后沿袭旧称。 [详细]
  据夏侯曾先《会稽地志》记载,这里有石矶十七八丈,上面筑有一丈见方的亭室,作为老尉廨宇(古代军令尉的办公住所),所以叫“丈亭”。 [详细]
  三七市镇以集市而得名。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三七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 [详细]
  河姆渡:秦末“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避居浙东,死后葬于姚江南岸山上,该山后称黄墓山,姚江渡口称黄墓渡,至清末才称河姆渡。 [详细]
  大隐一名由来已久,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按《四明山志》,大隐以大里黄公墓所得名。”《四明谈助》记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又据《宋宝庆四明志》载:“夏候曾先《会稽地志》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为四明,东足乃谢乐炼药之所也。晋虞喜三召不就,遁迹此山,因以为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