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挂甲山摩崖造像
  (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时代:隋、唐、元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详细]
薛关遗址
  薛关遗址薛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蒲县薛关镇西约1公里的听水河右岸1964年发现,1980年正式发掘,获得石制品4700余件及一部分哺乳动物化石。C14测定为距今13550±150年。薛关遗址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粗大石器两类,以细石器为主。原料有燧石、石英岩、角页岩等。细石器的类型达30余种,有楔状、船底形、半锥状、似锥状、漏斗状等各种类型的典型细石核达30余种,有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锥钻等。刮削器占石器的83%。尖状器是薛关遗址的代表性器物。薛关石制品以小型者居多,打片技术兼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石制品中的一些大型石器,如似石斧、半月形刮削器和石锤等,与整…[详细]
隰县七里脚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千佛洞(第二批省保)时代:明地址:隰县城北7公里七里脚村的城川河东岸洞窟开凿于南北走向的山坡崖壁下部,石窟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存雕像约70余尊。第一窟位于崖下南侧,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面宽2.72米,进深2.35米,高8米。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第二窟,位于崖下北侧,洞窟平面呈长方形,素面平顶,面宽2·9米,深2.3米,高2·76米,正壁前置高坛基,高0·6米、深0·63米。左右壁壁面高浮雕有佛像24身,上下四排,每排六身。前壁窟门上方雕五身佛像,形象、服饰、手势均同左右壁。以上二窟均无确切的创建题记,第一窟从洞窟的形制、佛及菩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北魏特征,第二窟造像风格…[详细]
洪洞侯村遗址
  侯村遗址侯村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洪洞县赵城镇东约3公里遗址发现于1984年春,1986年进行了发掘,遗址总面积在40万平方米以上。遗址的文化堆积厚,内涵丰富,发现有陶窑、灰坑、墓葬等遗迹。其文化特征与陶寺遗址为代表的文化最接近。同时晋中地区龙山文化某些陶器也在这里出现。从而说明该遗址融合了晋中地区的一些文化因素,并在晋南与晋中的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考古工作者将其称为“陶寺文化侯村类型”。…[详细]
上村遗址
  上村遗址上村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商、周地址:洪洞县城西25公里双昌乡遗址面积为东西1000米,南北800米。1984年考古工作者曾对遗址作了全面的专题调查和试掘。揭露的遗迹有灰坑,出土的遗物有铜器和陶器。1986年又在遗址中采集到一些陶器残片。其文化类型为商周时代。…[详细]
曲沃方城遗址
  方城遗址方城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曲沃县曲村镇西南距县城约17公里北靠塔尔山,南临滏河,和襄汾陶寺遗址仅一山之隔。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山洪的长期冲刷,地面形成多条大小不等、基本上垂直于塔尔山呈南北走向的沟窪,为典型的黄土地貌。遗址于50年代末发现。198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发现遗迹有房址、陶窑、灰坑和墓葬。房址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建筑和洞穴式建筑。陶窑由平面排列的窑室、火膛两部分组成。窑室为圆形袋状,有主火道、支火道各三条,火膛基本呈方形。灰坑以圆形、不规则形比较常见。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陶质绝大多数是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以绳纹、篮纹为…[详细]
里村西沟遗址
  里村西沟遗址里村西沟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曲沃县城西北约11公里的高显镇里村西沟北距丁村12公里。1956年发现,同年7月和1983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小型发掘。1956年7月贾兰坡等对其进行调查发掘,获石制品172件,计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根据地层、动物化石以及石制品的特点判断,其文化性质与丁村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详细]
裕公和尚道行碑
  裕公和尚道行碑裕公和尚道行碑(第二批省保)时代:元地址:翼城县城关镇老城内据碑侧面题记和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记载,原立于翼城县旧城同颖坊东隅金仙寺内。寺毁后,于明万历元年移置旧城东部高阜上的后土圣母庙内。1938年,圣母庙被日寇焚毁,独此碑幸免。1992年新建了六角碑亭、围墙和大门,加以保护。碑为青灰色石灰岩,碑首方形,雕刻二龙戏珠,碑额篆书“金仙裕公和尚道行碑”三行九字。碑身高2.54米,宽1.14米,厚0.34米。楷书,间有行书,字径寸余。碑文主要记述了裕公和尚的功德和才华,是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撰文并书篆的。…[详细]
南石遗址
  南石遗址南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翼城县西偏北约10公里里砦镇南石村面积1300×1400米。由于长年山洪冲刷和平整农田及村民取土,在遗址范围内的路沟和田头断崖上随处可以见到暴露的灰层、灰坑和文化遗物。1979年10月调查并清理部分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主要为绳纹,依次为素面磨光陶及个别的附加堆纹、“S”形纹等,器形有鬲、甗、斝、甑、鼎、中口罐、球腹罐、盆、豆等。石器有磨制石镰和盘状石器。从采集和清理的文化遗物看,该遗址包括了龙山文化和东下冯类型文化,龙山文化较丰富。…[详细]
南大柴遗址
  南大柴遗址南大柴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西南的汾河西岸1959年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6春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较厚,遗迹仅见灰坑,文化内涵单一。遗物主要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陶器多为手制。纹饰主要是绳纹,另有附加堆纹、弦纹、卷云纹等。以圆底器和三足器为最多,平底和圈足器较少。主要炊具是鬲、甗、大口深腹罐等。容器主要有大口尊、折肩罐、折肩瓮、蛋形三足瓮、盆等。食器有钵、碗、豆等。酒器仅见一件残爵和一件陶角的管状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