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茶业口镇 > 下温峪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下温峪村

[移动版]
地名:下温峪村隶属:茶业口镇
区划代码:371202110213代码前6位:371202
行政级别:村车牌代码:鲁S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城乡分类:村庄分类代码:220

2022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下温峪村为2022年山东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下温峪村位于莱城北43公里处、茶业口镇政府驻地4公里处。西邻中温峪村,东南距北腰关村2公里,东距埠口村1.5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约180亩,70户人家,220口人。

该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38年),由韩志善自中温峪搬迁至此,以后其他各姓陆续迁来。人口逐渐增加,昔日的荒山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勤劳质朴的村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村邻近中温峪村,以村名村,并冠以“下”字,称为下温峪村。村巾有韩、高、邱、刘四大姓,其中以韩姓人居多,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下温峪村1940年3月隶属莱芜七区(雪野区);1921年6月划归淄川县新六区;1946年2月回归莱芜隶属茶业区;1951年隶属莱芜第十一区;1959年3月隶属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隶属茶业办事处;1985年撤办事处划乡隶属腰关乡,2001年1月隶属茶业口镇至今。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下温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靠农业吃饭,其他产业几乎为零,刚刚能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里山场面积大,树多林密,畜牧业发展很快,现在家家户户都养牛、养羊。同时向荒山进军,把荒山承包下去,栽上了板栗、山楂等经济作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村里出现了一批经济能人,韩同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搞过养殖、运输,近几年又集中精力搞购销。

村里的水资源条件差,每到旱季急需用水时,河里、沟里都干得裂了缝,村民吃尽了缺水的苦头。1963年,联合中温峪村、上温峪村在大北峪沟顶修筑了一座大型土坝。1973年在大北峪口又修建了一石坝。1990年在距石坝上方300米的地方筑起了长约20米,高约8米的石坝,大大提高了蓄水量。同时,打了5眼机井,在需要蓄水的山沟里修了拦河坝,基本解决了土地浇灌问题。

以前,村民生活用水都是从较远的水泉里担来的,非常不方便。1994年,在大北峪沟土坝下方约20米的地方挖了2眼水井,铺设管道2000米,村民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交通问题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下温峪村民,多年来他们只能沿河边行走。夏季有了洪水,无法出行。1980年联合中温峪村、上温峪村、埠口村,4个月时间,修建了一条宽8米、长500米的乡间大道,进一步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1995年,村里重新修建了长约400米的公路沿河大堤,加高、加厚,提高了抗洪能力,结束了一发大水,河边的村民便揪心的历史。并在路边栽上了荚菩树,现已枝繁叶茂,绿荫遮地。2000年又在村东修筑了一座高2米的石坝,提高了村前小河水位。每到夏季,村前碧水涟涟,红花绿树倒映其中,让人留连忘返。下温峪村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时期,他们积极参军、拥军支持革命。

本村有一女医生——李宝珍,1965年出生,从医近20年,医术高超,在妇科病的诊治方面颇有造诣,远方的许多患者都慕名来求医。

1953年三温峪村(上、中、下温峪)在下温峪村建立了一所联合小学。1959年迁至中温峪村,1968年下温峪村成立了自己的小学,1997年合班并校,学校迁至中温峪村。1987年村里出了第一位大学生——邱慎玉。到目前为止,已考入的大中专生有12人。

1984年村里通上了电,现在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彩电。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温峪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茶业口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