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高庄街道 > 西汶南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西汶南村

[移动版]
地名:西汶南村隶属:高庄街道
区划代码:371202003213代码前6位:371202
行政级别:村车牌代码:鲁S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城乡分类:村庄分类代码:220

西汶南村位于莱城南5公里,距高庄街道办事处4公里处。西邻牛泉镇东泉河村,北靠汶河,东邻崖下村,南面与羊庄村隔岭相望。鄂牛公路从村南穿过。人口1952人,耕地面积1449亩。

据载,西汶南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吴姓从南京迁此建村。因址在汶河南岸曾名汶南,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汶南。此后,又有他姓人家相继迁此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成为高庄街道办事处第三人口大村。西汶南村共有13姓,村民以毕、亓、董、李、杨5姓为多。

明朝末年至清朝年间,西汶南隶属汶南保;抗日战争初期为汶南区;1941年为新甫县汶南区;1945年3月,西汶南隶属三区;1955年10月西汶南隶属汶南区;1958年撤区建人民公社,西汶南隶属高庄人民公社;1959年撤销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西汶南划归矿山人民公社;1964年又归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高庄人民公社改为高庄办事处,西汶南隶属高庄镇(小乡镇);1985年11月,高庄办事处撤销,原办事处分为高庄、南冶两个镇,西汶南隶属高庄镇;2000年底,高庄、南冶两镇合并为高庄街道办事处,西汶南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自古以来,西汶南村村民有经商传统。清末民初,私营钱庄、小煤窑、酒坊、油坊、豆腐坊、馍馍坊、药铺、纺织、染布、木业、铁业、锡雕等行业一应俱全,生意兴隆,红红火火,使得富有户日益增多,其中也有不少远近闻名的店号。如业升恒、福源兴、福泰昌、福盛东、景和堂等享有盛名。明末清初村里建集立市,四、九日逢集,四外八乡赶集的人甚多,集市繁荣。后来集市曾多次遭受过外地匪患的抢劫,也曾因其他种种原因被几度外迁。日伪时期曾因西汶南村是“八路窝子”被政权将集市强迁到嘶马河;-重点进攻时被刘伯戈的县政府强迁到曹家庄;后又被迁到槲林村。几经周折后于1948年莱芜解放后才又回归到它的老家西汶南村。

西汶南村人民有着英勇对敌斗争历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次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先后有九位烈士为共和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例如,董雪芹(原名董元瑞)献身于抗日战争,亓瑞富牺牲于莱芜战役,杨福祥为保卫世界和平捐躯于朝鲜战场。

历史上的西汶南村曾多次遭受敌匪的抢劫。1927年,曾遭土匪刘黑七部的大肆抢掠,后又遭“陈团”、“阎团”土匪的抢劫。1943年秋嘶马河据点的敌人倾巢出动,突然包围狼山沟,被我民兵击退。但敌人却烧毁房屋30多间。1944年前后,两次遭亓象德(硬拳道)带领的日伪军扫荡,牛、驴、猪、羊、鸡、鸭等财物洗劫一空。1947年古历八月份,由西汶南村民兵(武工队)配合山东警备旅一部消灭了汉0刘伯戈自卫团100多人。刘伯戈的县大队于次日包围了西汶南村,将村民强行集合到大街上,并在西石桥用“放天花”等残忍手段,当场杀害革命家属两人,抓走革命家属10余人。

面对敌人的烧杀抢掠,西汶南人从没有停止过斗争。1938年冬,西汶南青年亓九龄曾以经商为名,去延安接受党的培训教育。后经王醒、亓星辰介绍入党。他参加过莲花山起义、徂徕山起义,后受党组织派遣回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于1941年2月正式成立了西汶南村党支部,由新发展的第一批党员杨福祥首任支部书记。随之自卫团、盘查站、妇救会、儿童团、民兵等抗日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尤其是民兵组织建立以后,抗日斗争正处于战略相持向战略-的转折阶段,西汶南村四面受敌。北有嘶马河敌人据点,南有八里沟敌人据点,西有牛泉敌人据点,东有莱城敌人老巢。西汶南人同仇敌忾,抗粮抗捐,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把西汶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进步群众则将西汶南誉为“小延安”。在极为艰苦的对敌斗争环境中,西汶南民兵始终坚持不屈不挠,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45年,新甫县汶南区成立了以西汶南村民兵为主体,其他邻村优秀民兵骨干组成的受区直接领导的八路军武装工作队(时称汶南区西线武工队),更加有组织,按系统、有目标、有计划地与日伪军开展武装斗争。在武工队亓瑞松、张德三、杨玉树等负责人带领下,杀汉0、除恶霸,威震汶河两岸。曾两次配合区中队、独立营攻克嘶马河伪据点。自1941年建立党组织至1948年,西汶南村先后参军参战人员达200多人,特别是1946年“大动参”,一次就有26名热血青年参军入伍。同时,成立了新甫县独立营“-连”,原民兵干部毕于勤任连长。由于西汶南村民兵参军抗战名扬四方,被新甫县政府誉为“拥参模范村”,并赠光荣匾嘉奖。县长王醒亲自把光荣匾悬于村大街匾亭之上。-二次进攻莱芜时,此匾由儿童团藏于村北的水井中。解放后此匾被改做它用。莱芜战役期间,村民参战、当向导、抬担架、送军粮、运弹药达百人之多。妇女做军鞋、送水、送饭,积极参战,为彻底打垮敌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汶南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明朝洪武年间,毕如松因战功卓著被皇帝封为“带刀指挥”;民国初到20世纪30年代,毕明先于中国大学毕业后任省参议员;毕俊烈于中国大学毕业后任省大律师;毕俊选燕京大学毕业后任军医大学教授;毕国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任南开大学教授。

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西汶南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革命干部。如解放后杨映雪曾任舟山要塞军政委。亓瑞华曾任北京市林业厅厅长,毕于兴曾任原铁道兵独立师师政委。李德业曾任南京军区某师师长。董瑞祥曾任九江市党校校长。毕于谦曾任海军南海某舰队艇长,率舰队参加了1964年围歼蒋匪“章江号”、“剑门号“的海上战斗,荣立战功。师团级干部多达几十人,在政界的地级干部有董宪法、亓瑞松、亓福石、亓瑞贞等10多人。现在任地市县级及科局级干部达几十人之多。西汶南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明未清初就有私塾小学,亓氏祖人有多人考中秀才。民国初期在村西泉河寺掀神建学,成立了莱芜县较早的官办第八高等学堂,有名师任教,新法教学,课程齐全。学生来源于莱芜各地。曾培养出不少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解放后,村办小学更加倍受各级领导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的初级小学,几经迁址,于1967年办成联办中学,在校学生达400多人。1971年撤销联中,成为高庄镇重点完全小学。1997年村里筹集资金30多万元,又将学校迁址,建成了高标准、教学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小学。学校现有5口教室,在校学生90多人。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高庄同级学校名列前茅。被莱城区教委,镇、办事处党委政府授于“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达100多人,现已有7人考上研究生。2001年8月,毕研强以莱芜市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西汶南村地处汶河南岸,人多地少,60%以上的土地在村南的五个红土岭上。土地贫瘠,又没水源,天旱刨不动,雨过烂泥坑,粮食产量低。多少年来,村民只能靠种地瓜、高粱等维持生计。村北土地靠汶河,因无河岸防护,三年两次遭水灾,水沙倒灌,淹没良田。当时,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村北一片洼,进来半截沙;村南五道岭,打打刚够种。”1957年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硬是靠肩挑人抬,在汶河南岸筑起了1000多米长,2米多高,顶部两米多宽的汶河大堤。从此不再遭灾,农业产量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又乘“农业学大寨”之际,本着有利耕作、有利灌溉、有利管理、提高产量之原则,将岭上土地进行了水、堰、田、林、路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西汶南村土地贫脊、零乱的旧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和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广泛积累资金,大力兴修水利。十年时间,全村共计投资近百万元,架电、打机井、修水渠、埋地下管道、购机电设备,全部解决村北土地灌溉之后,村南五个岭头也全部送上水。五个岭头的旱田全部变成了水浇田。

西汶南村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大改善。20世纪50年代人们都在唱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变成现实。西汶南村1963年架设了电线,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灯,购买了灌溉机械和电磨设备。1984年成为“电视村”。1997年成为“电话村”。家用电冰箱、彩电、手机、摩托车等高档日用品拥有量在高庄街道办事处名列前茅。现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连续多年被市、区、办事街道处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委会,双文明先进单位。西汶南村正以崭新的姿态,稳健的步伐与时俱进,向着更加文明、富裕的目标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汶南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高庄街道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