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寨里镇 > 小下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小下村

[移动版]
地名:小下村隶属:寨里镇
区划代码:371202108203代码前6位:371202
行政级别:村车牌代码:鲁S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城乡分类:镇乡结合区分类代码:122

2019年12月,小下村被认定为第一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

小下村位于莱城西23公里,寨里西1公里,O九公路西侧,口(镇)姚(庄)公路南侧。据《刘氏谱》记载,刘姓于明洪武年间从-迁此建村,已有600余年历史。

小下村民委员会辖小下和赵家庄两个自然村。赵家庄,相传明朝初年赵氏由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赵家庄。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小下隶属清西乡旧寨保;民国初属寨里区辖;1941年属莱芜县寨里区辖;1951年属水北区辖;1958年属寨里乡;同年10月成立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称办事处;1985年又改为寨里镇。

小下村民极富正义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证战争的胜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支前热潮。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小下村有三次参军热潮,先后有65人参军,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部分热血男儿为国捐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47年泰安军分区后方司令部设在小下,驻扎在财主刘增新旧宅内,政委林乎加亲自坐阵筹集支前物资。为保证前线的粮食物资供应,小下村民男女老少齐上阵,不仅完成了推米、磨面、摊煎饼、做军鞋、缝衣服,慰劳部队和伤病员的任务.还承担完成了将筹集到的大批物资运往莱芜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前线的任务,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前线的有军级干部刘光明、大校军衔的刘沛等。

小下地处平原,土地肥沃。但在民国时期,小下的农业并不发达。以玉米、谷子、高粱为主要种植作物,小麦很少。生产工具简陋,耕作方法原始,产量低下,大部分土地为财主所有,百姓所得无几,仅能糊口。解放后到1957年,小下人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小麦、玉米为小下人的主食作物,大马、白菜、萝卜为经济作物,产量均有较大提高,小下人的生活初步好转。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共产主义风”、“-”、“大炼钢铁”的影响,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小下的大片良田改种地瓜、萝卜、多穗高粱等。引进种植的多穗高粱,猪吃了痄毛,难以生长;鸡吃了不下蛋;人吃了干结,大便不下,坑苦了老百姓。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小下人的生活急剧下降。到70年代中期,小下的农业才逐步得以恢复,在“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口号的感召下,2000亩土地被整修为连片良田,新开河滩地60亩,打机井30眼,并配套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年向国家交售”忠”字粮近40万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下村全部更新了灌溉设备,又先后购置了“东方红”铁牛拖拉机两台,轮式大马力拖拉机两台,小拖拉机5台。每个生产队均配有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若干台。耕、耩、锄、耙、灌全部机械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小下人就有科学种田的意识,为图发展,小下人四处挂钩,跑化肥、购农药,尽量满足了种地需要。小下村曾成立科技队,即“五七红校”,定期聘请山东农学院教授来小下讲课,开设有《土壤结构》、《化肥的生产与使用》、《植物田间管理》、《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良种培育》等课程,为小下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85年1月,张增江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这一时期,小下的粮食产量达亩产小麦1200斤、玉米1000斤,户户有余粮,村中年年有储备,并每年向国家出售“爱国粮”50多万斤,为当时寨里公社第一交粮大户,有“寨里第一粮仓”的美誉。同时期,小下人在西河开辟一林场,约60亩,百姓受益至今。在村南、村西各开辟一果园,面积约40亩。在村北修一养猪场,占地15亩,集繁殖、配种、育肥于一体,为小下人发展农副业起了一定作用。小下盛产大白菜,曾用地20亩建一菜市场,容全公社百姓来此卖菜,使用时间达10年之久,规模较大,为全公社的大白菜销售,为完成计划需要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单一粮食种植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民的收入受到限制,“农民要想富得快,种姜、种蒜、种蔬菜”,这是小下人最早提出的口号。近十几年来,小下人利用当地的优势,全面调整了种植结构,年种生姜1500亩、大蒜1000亩,年产生姜600多万斤,大蒜300多万斤。同时,小下人还注重养殖业的发展,养猪农户有100多家,养鸡大户3家,养羊大户5家,所养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市场前景特好,奶牛养殖户一家,所产鲜奶供不应求。农用物资专卖部、食品作坊、农机修理部、商店、菜店等遍及小下,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小下人逐年富裕起来。

小下村人自古精明,经济意识强。早在明、清时代村中就多有石匠,采石于羊丘山,房前屋后,皆为作坊,主要加工石磨、墓碑、石狮、石马、门砧石等,其雕刻艺术,独具风格,闻名四乡。薛姓几家均建有弹棉花作坊,精拉细弹,其工艺他乡人所不能及。村中有柏籽作坊多处,利用当地资源,几经加工后,到外地换回钱、物,至今,村中还存有柏籽磨,柏籽杆等。前人的意识影响着后人,解放前,村中有油坊两处,约铺1处,铁、木业作坊10多处,土窑1处,但其发展冷落萧条。解放后至70年代,小下村经商的人,从事手工业的人逐年增多,但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经商的人未能发家,手工业发展也相当缓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下村的工副业才蓬勃兴起,小下村建有两座大型砖瓦场,一座锻造厂,一座木工综合加工厂,一处农机修配厂,均发展较快,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逢年过节小下人均可享受现金10元,这在其它村是没有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小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小下村两委班子致力发展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积极招商引资,小下村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现在小下村有姜蒜购销大户6家,年吞吐量近万吨;大小预制厂5处;大型砖瓦窑1处,其产品皆供不应求;锻造厂2个、冷藏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带锯加工厂、蜂窝煤厂等十几家民营企业,均兴旺发达,从业人员达600多人。小下人在致富的道路上,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小下村先后被授予市《文明单位》,市级《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村》、《市级小康村》、《市级先进文明村》、《市级先进党支部》等二十几个光荣称号。

过去的小下村,留给人们的是一处处低矮、昏暗的住所和一条坎坷、狭窄的街道,这些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在村两委整体规划和积极引导下,小下村有600户人家的住宅逐步地由土木结构翻新为砖木结构的新瓦房,30余户盖起了二层楼,村里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新小学1处,幼儿园l处,敬老院1处。1996年,村里投资20万元,搬迁40余户,开通了东西大街,东起O九路,西接姚口路,村内路面长1000米,宽24米,沥青路面。中心路两边均设计为商品户,村委积极扶持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一条经济带。中心路两端建有东西两门,铁柱,钢梁,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大方,上方均装饰有二龙戏珠,特聘名师制作,颇具气势,象征小下村的康乐与富庶。次年小下村又投资20万元,搬迁旧宅20余户,开通了南北大街,长5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是寨里镇环镇路的重要路段。两条大街在村中心交汇,东、西、南、北均装有豪华路灯。历经十几年,昔日道路狭窄曲折,住所参差零乱的小下村变成了宽敞、平坦、整洁、亮丽的不夜村。

小下村人杰地灵,自古多出名人,据记载,贡生刘宗徽几经考试,官及四品,为人正派,执法严明,曾担任泰安州科举主考,为选拔当时国家栋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深受同僚赏识。为标榜其功名,翰林院嘉奖其扁额一块,-“文秉社稷”。刘圣徽自幼习武,成人后,多行侠仗义,扶弱济贫,四乡邻里皆称其贤,同治八年考中武举,有一定业绩。为此,官府为其在宅旁树一旗杆,以-武。现仅存旗杆台遗址。光绪初年,文士刘春徽、刘真徽均在本村成立私塾,为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一定成绩。

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小下人始终没有忘记对文化的传承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民国初,村人就不惜重金聘请3位名人为师,建立了初级小学,建国后建有兴国乡小学,到20世纪60年代,小下村的学校初具规模。1958年小下村曾成立“共产主义小学”。70年代村中办起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学校,规模较大,质量较高。1980年初中联办,村中只留小学,1992年小学联办,村中只剩幼儿园,到1998年幼儿园联办,园址迁往寨里。2001年8月幼儿教师毕秀美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在原幼儿园的基础上,投资20000余元,建成寨里第一个民办幼儿园,设施先进齐全,方便了村民,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幼儿园。

建国后,小下村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近百名,“文革”前的有北京科技大的张振恒,曲师院的刘炳安,山大中文系的赵学力,北大的刘桂桓,长春地质学院的赵凤江,山工院的刘桂同等。赵学力花六年心血注释完毕《容斋随笔》,现即将付梓。1977年恢复高考后,小下村考人大学专科以上的学生,每年均有数十名。

承前人之遗风,启后人之智慧,小下人的聪明才智使小下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走进小下,处处树成行,柳成荫,整洁卫生,秩序井然,百姓新房横成行,纵成排,更有“小康楼”镶嵌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可达50㎡,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家家装有住宅电话,每20人就有手机一部,每15人就有摩托车一辆,每100人拥有汽车一辆,小轿车也正在逐步进入部分家庭,家用电器在不断更新换代,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小下人的生活如日中天,富裕、文明、康乐、规范的小下村已成了莱芜西北坡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眼下,小下人正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改革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小下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还有2个地名与小下村同名:
寨里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