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越秀区旅游

越秀区旅游景点介绍

1、柏园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 12 号西座 1—2 层。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的始创地。“史语所”是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负责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由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于1928年创立于广州。史语所是中国第一个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人文科学的起始点,贡献和意义都十分重大。柏园分为东西两座,中部是伊斯兰风格的拱门,室内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花砖地面和色彩艳丽的满洲窗。一楼内部则是一个免费的图书馆。二楼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常设展,这个展览分为三大部分,清晰地讲述了史语所在广州的历史,史语所的创办、研究,对柏园的保护修缮,以及柏园的新旧变化。……[详细]
广州白云宾馆
  广州白云宾馆 是广州市中心最知名的五星级商务酒店之一,细致、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口碑赢得了2010年中国饭店业的最高荣誉“中国饭店金星奖”。白云宾馆矗立于广州黄金商务中心的环市东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近在咫尺的公共交通工具让您的行程更为方便、快捷。毗邻广州最奢华的国际品牌购物中心丽柏广场、友谊商店、世贸中心和缤纷精彩的知名风情酒吧街,让您在五分钟步程内领略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与魅力。被评为“中国粤菜名店”最受客人欢迎的中餐厅-白云轩坐落于大堂左侧;位于30楼别具情调的西餐厅更是浪漫、幽雅。11间大小各异、配备先进视听设备的会议厅,更是各种商务会议和活动的首选。宾馆的楼群掩映在郁葱的“绿意”中,2000平方米的前庭花园,绿树成荫,在车水马龙的环市东路上,俨然“城中绿岛”。广州白云宾馆周边国际名品……[详细]
启明四马路10号民居
  启明四马路10号民居位于越秀区启明四马路10号,年代为1927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启明四马路10号民居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培道中学校广州旧址建筑群
  培道中学校广州旧址建筑群,年代为1928年,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址:越秀区东山街道烟墩路28号。1888年,美国南方浸信会传教士容懿美女士(MissEmmaYoung)被获派来华开办女子教育,因当时的女性大多未有机会进学堂读书,而且未接触过基督教。当时容女士只身只带着很少的金钱来华,没有物资建校,亦没有可依靠的人,她在广州五仙门开办了培道女子中学。要劝当时的女性上学是不易的,因为她们自古被认为不用读书的。是年3月3日开始上课,当时称为妇孺班,开学时有6名学生,但她仍全心教授她们。她让妇女带着孩子上学。亦让有缺陷的人学习刺绣,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在她的努力下,学生人数渐渐增加。1930年奉准立案,此后纯由华人管理。1937年发生中日战争,广州遭遇空袭,使学校不能继续运作,被迫要离开……[详细]
第一公园旧址
  广州起义史迹第一公园旧址位于广州市公园路,就是广州现在的人民公园,由于广州起义的当时充分利用的公园的场地。地址:越秀区连新路8号(现人民公园)……[详细]
  位于广州高第街素波巷的“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其遗址在广州第十中学内),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在广州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发挥过积极影响的一所学校。地址:越秀区起义路素波巷30号内……[详细]
广东陆军总医院旧址建筑群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旧建筑群,含医院门楼、华侨楼、解放楼和胜利楼。1933年陈济棠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医院,1949年广州解放,先后改为陆军总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并添建部分建筑。此建筑群是广州保存较好的近代建筑。地址:越秀区流花路111号……[详细]
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389号,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康熙四十年建成,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参与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青云书院原为广三路,三间三进,现仅存中路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占地面积有449平方米,木雕异形梁架仍保存较好。据传,光绪进士梁士诒年轻时曾在此读书,他后来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动,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进入民国,广州市政府当局致力于广州的市政建设,加快了市区马路拓宽与建设的步伐,而青云书院就位居马路开拆范围之内。“求通不求直”,民国七年(1918),广州市拆城……[详细]
越秀区博物馆
  越秀区博物馆于1999年在五仙观挂牌成立,是一座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观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迁建于此,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明、清两代分别以“穗石洞天”、“五仙霞洞”被列为广州“羊城八景”之一。现存仪门、后殿、仙迹池、岭南第一楼等文物古迹和十余方历代碑刻,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是广州最古老的五仙传说的见证。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州人,祝愿州人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广州人立祠以祭祀五仙,故广州又称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据五仙观古碑刻记载,广州人祭祀五仙约有近两千年历史,且“粤东祠庙之古无过五仙观”。五仙观是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从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来说,它是广州明代建筑的经典;从非物质文化遗……[详细]
  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葬于广州先烈东路朱执信墓园内。朱执信墓墓园共4000多平方米,绕以崇垣,台阶层叠,丰碑高耸,树木葱宠。碑文、墓表分别由孙文、汪兆铭题书。1936年秋,因发现墓地有白蚁,遗骸迁往执信中学校内,原墓则为衣冠冢。执信中学内之墓园,占地500多平方米,墓包呈馒头形,高3米多,周长10余米。1963年3月,公布两处墓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四烈士墓
  红花岗四烈士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2路92号广州烈士陵园正门内东侧(原名红花岗)。这是一合葬墓。墓道西向,前面建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坊额横刻“红花岗四烈士墓”7字篆文。坊后为一平台,东边正对石牌坊处,竖立一块“红花岗四烈士之碑”,记述了辛亥革命四烈士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史实。平台北面为石级墓道,沿级而上就是四烈士墓。墓坐北向南,墓包圆形,混凝土结构,宽9.3米,高3.2米,前有花岗岩石祭台,为2.45x0.76x0.62米。墓碑题“温生才陈敬岳林冠慈钟明光烈士之墓”。墓前东西两侧,各建一亭,为六角形、琉璃瓦顶、钢筋水泥结构,亭高近8米,气氛庄严肃穆。……[详细]
  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在广州市先烈中路,是为了纪念清宣统二年(1910)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新军而兴建的。墓前按地势建成三级平台,平台上是一方柱形水泥纪念碑,高约4米,正面刻有“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l2个大字,背面刻有起义事迹。碑后为圆丘形墓葬,整个墓场显得简朴而凝重。新军是晚清政府效仿西洋军队的新装备、新训练方法而建立起来的军队。宣统元年(1909)冬,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派遣会员倪映典、赵声等人在广州联络新军,策反他们于次年2月24日(元宵节)举行起义。他们在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5号设立新军联络部,作为起义的总机关。至起义前夕倪映典等人已在新军内发展同盟会会员300余人。眼看事成,谁料在2月9日,新军某部士兵因为一些琐事而与广州城巡警发生冲突,后被捕去2人。稍后冲突升级,新军部分……[详细]
  华侨五烈士墓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先烈中路。是爱国华侨谢八尧、邓伯曜、郑行果、谭振雄和范运焜5位烈士的合葬墓。1922年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幸免于难。革命党人谢八尧异常愤慨,秘密联络了华侨中的革命党人邓伯曜、谭振雄、郑行果和范运焜等,立誓谋刺陈炯明,为民除害。后不幸事败,7月16日,5人先后被捕遇害,暴尸白云山麓。华侨革命党人潜舁将其殓葬,立石以志,因恐被株连,乃托名“河南公民立石为志”,并将烈士范运焜改名为郭家信。陈炯明被逐后,于1924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政府迁墓于先烈路,并重新立碑。墓高4、底座长8米,墓碑正面镌刻孙中山手书“五烈士之墓”,碑后镌刻《五烈士墓碑记》,墓旁尚有原安葬五烈士时的墓碑以及胡汉民(时任国民政府代理大元帅)撰文并书的五烈士革命事迹的……[详细]
兴中会坟场
  建于1923年的兴中会坟场,为辛亥革命先烈坟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南路25号,两与邓荫南墓为邻。整个坟场占地数亩,翠草葱茏,绿树成荫。邓荫南先生生前曾说,“如我死后,凡兴中会同志当共葬一处。”因而由兴中会会员钟荣光、邓植卿、陈少白、苏焯南等27人发起,于1923年10月由孙中山令广东省长在广州市东郊大宝岗(即现址)拨地建立坟场。坟场前建一黄色牌坊,上 书-“兴中会坟场”。坟场有一“元祖兴中会坟墓”方形石柱碑,柱座刻铭以记建赢坟场缘由、经过等。墓地自东而西一字形排列,依次葬有会员潘嘉、宋绍殷、宋居仁、甄壁、甄吉庭、黄璧华、黄隆生及夫人、黄桂月女士、林永伦及妻何氏、宋少东、林海山及妻郑氏,其巾以l923年建造的黄璧华墓年代较早,规模较大。各墓形制不一,有纪念碑式、墓亭式,亦有单独树一方墓碑的,……[详细]
15、粤王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粤王井(越王井)越王井又名九眼井,在应元路。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九眼井“相传尉陀所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称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广州诸井此最古”。丘逢甲有诗咏日:“凿井秦人老塞烟,抱孙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遗民尽,独坐秋风自品泉。”《通典》谓南海(广州),有天井门,天井即越王井,门是石门。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石砌,百径2.1米。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198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省科学馆后院围墙内。……[详细]
  “血泪洒黄华”碑位于越秀区黄华路黄华中约外街。碑高1.71米,宽0.76米,刻于1946年7月,以花岗石镌刻。碑文正中为隶书“血泪洒黄华”5个大字,旁有碑文记述日寇轰炸黄华塘乡民的情况。抗日战争初期,在广州沦陷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对广州狂轰乱炸,许多房屋和田园被毁,无数市民在-下丧生。1938年5月30日和6月10日,广州近郊黄华塘乡先后两次惨遭敌机轰炸。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黄华塘乡民众组织“追悼殉敌会”,举行追悼死难者大会,在乡民被炸地点刻石立碑,以志日寇的凶残暴行和乡民受害的情况。根据《广州抗战史迹图文集》,为了侵占广东,日军从1937年8月31日首次空袭广州起至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共对广州市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空袭广州的日机超过800架次,投弹10000……[详细]
  东亚酒店位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320号。广州东亚酒店座落于美丽的珠江河畔、繁华的长堤闹市中心,是一家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酒店。它曾以其富丽豪华享誉东南亚、省港澳,也以其光荣的革命历史名扬国内,是广州解放第一面红旗生起的地方。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明园位于越秀区培正路12、14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明园不同于广州本土传统建筑,在风格的还原上,参考了更多当时西化的元素,重现民国初期的明园。因为明园建造初期便是官宦人家的洋楼别墅,所以房间的数量自然不少,一共五个房间,在卧室的营造上,除了风格的还原,理想家团队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宜居、舒适。由于受到当时西洋风格的影响,所以明园不同于当时的广州传统建筑,窗户非常多。而在明园改造翻新的过程中,这些窗户便被保留下来。所以采光十分优质,卧室通风、自然,不需太多装饰,就已非常恬淡。在整体连贯的风格下,不--间,有不同感受,在功能性的增加上也有所不同。卧室二增添了一套五斗柜与老式梳妆台,和卧室一的自然恬淡相比,这儿,庄重不少。除了完整保留下来的文化产物,明园亦原了非常多的民国元素,比如功能性的……[详细]
19、永安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堂
  永安堂位于越秀区沿江西路149号。广州永安堂是爱国商人、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侨领胡文虎上世纪30年代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的场所,原是海珠公园所在地。永安堂曾是次于爱群大厦的广州第二高楼。后被政府接管,上世纪90年代归还胡氏后,胡文虎之女胡仙博士将大厦捐作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使用。“永安堂”坐落在广州的沿江中路。原是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慈善家胡文虎的产业,今是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也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胡文虎(1882-1954),1908年在南洋继承父亲的永安堂中药铺,后来将其发展成为制药企业。他将父亲创制的“玉树神散”改良成为既可外涂又能内服且携带方便的“虎标万金油”,成为畅销东南亚与中国的“家居旅行必备良药”。胡先生虽是福建人,但对广州这块宝地情有独钟。20世纪30年代初,……[详细]
广东造币厂旧址
  广东造币厂旧址,在黄华路(现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一带),原称广东钱局。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购地80余亩筹建,由中国驻英国公使刘瑞芬在英国购置机器。光绪十五年(1889)四月投入生产,先行开铸铜钱,是我国最先使用机器大规模造币的一家工厂,也是广东境内最早的一家大型机械化工厂。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造币厂,宣统二年(1910)又改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改为军政府广东造币厂。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