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旅游

宿豫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宿豫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
  宿豫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位于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年代为1946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北大战烈士陵园,原名小蔡集烈士陵园。陵园位于老宿沭公路北侧,地处宿豫区来龙镇政府西约6公里处白鹿湖社区(原陵园村),距宿迁城区1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68亩。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开创了全歼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辉煌战绩。该战役胜利后,参战部队2191名将士遗体安葬于现宿北大战烈士陵园。1950年原宿迁县政府为纪念1946年12月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1962年—1964年陵园进行了扩建。因其临近原宿北大战主战场的小蔡集附近而命名为小蔡集烈士陵园。2019年,宿豫区人民政府对小蔡集烈士陵园再次进行扩建和整体提升改造,新的陵园占地扩大至230亩。南区(一期工程)于2……[详细]
皂河陈家大院
  陈家大院,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皂河镇北端的大远河西岸,北侧为民宅,西侧为民宅及财神庙,东侧为京杭大运河,南为居民区。南侧约600米处为合善堂和龙王庙行宫,南侧约1.5公里处为宿皂路(宿迁通往皂河),南约4公里处为宿邳路(宿迁通往邳州)。该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的历史,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原为皂河镇商人陈永茂的私人住宅,北方回廊式的建筑结构,共有房屋90间,有堂房、配房、前门房,院内并筑有防盗贼用的三层炮楼一座,总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相传,该居处所原为骆马湖马老太爷庄园。因马老太爷常年在外做官,庄园长期闲置,转卖于山东省武城县陈庄商人陈永茂之手,百姓们称之陈家大院。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中国,占领陈家大院,做宪兵总部使用,解放后政府部门进--改。此处交于当地粮……[详细]
顺河行宫遗址
  顺河行宫遗址,俗称大营顶,清代,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面积2万多平方米。根据记载,大约在1757到1761年间建成顺河集行宫,1762年正月至1784年2月年间,清乾隆皇帝6次南巡经过顺河,往返8次驻跸顺河集行宫,并留下诗词。后顺河集乾隆行宫毁于水患和战争中。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经过勘测,发现地下约0.5米-1.5米处有大量时代特征明显的青砖,并且可见地表洒落大量青砖,经认定该遗址为顺河行宫遗址。2014年9月,宿迁市文广新局受宿豫区文广新局的委托,经省文物局同意后,组织力量对顺河行宫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历时23天(2014年10月9日——2014年10月31日)。工作期间采取探铲打探和开挖少量探沟的方式,探沟中共出土勾头残片21件,其中11件为龙纹,5件……[详细]
合善堂
  合善堂,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北围墙以北侧约100米,四周都为村民住宅,北侧有御码头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群陈家大院和财神庙,南侧约4公里处为宿邳路(宿迁通往邳州)。该建筑布局规范,房屋结构完好,前后两进院落。该建筑群为清光绪二十年间所建。后院的正堂及东配房皆为硬山清水脊,置有跑兽和龙吻。正堂进深五架加前廊,面阔三开间,两旁设耳房,前庭院有门楼及东殿房。整个建筑群南向,占地面积为12亩,堂内无僧尼。设堂司主管。正堂中敬奉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合善堂的主要宗旨在于集结有戒心,诚善意者,戒杀生、偷、盗、邪、淫、及戒酒吸毒者,并有济贫扶弱,行五戒十善之义务。每月初一至十五入戒者自动进堂,自省有无违背戒律,沾染邪非之恶习,并染洁白而……[详细]
王墩遗址
  王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东约500米(中国电力65号塔)处,东距来龙镇2.5公里,墩为长方形,呈漫坡状。新石器时代、夏、商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资料记述墩高约2.5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因大集体时生产队开垦农田,墩高降低,现存墩高约1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为龙山文化堆积层,陶片暴露丰富,有红陶、灰陶、白陶、黑陶,采集标本中的典型物有等腰三角形鼎足:夹砂红陶,足体矮小;鸟首形足:红陶,泥质、夹砂均有,空心,半锥体,正面有竖堆纹。鬶足:夹细砂,分红陶、白陶两种,尖锥形,实足根上首平缓。陶瓶圈足:泥质,灰陶,台座形,瓶底内束,壁斜收。陶器盖:泥质黑陶,复斗形,半环钮,上下弦纹凸凹。陶盆口沿:泥质灰陶……[详细]
凤凰墩遗址
  凤凰墩遗址。位于宿豫保安乡凤凰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呈墩状,现高约2.5米,表土层下约有2米厚的文化层。该遗址原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曾采集到磨制石斧、石锛、锥足鼎、三足钵、陶罐等残片,胎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属青莲岗文化遗存。现该遗址作旱作物田地使用,主要种植小麦、黄豆等农作物。……[详细]
宿迁财神庙
  财神庙,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通圣街北首,建筑群南侧为皂河镇区街道,西侧、北侧为民宅,东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陈家大院东紧邻大运河,南约1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1.5公里处为宿皂路(宿迁通往皂河),南约3公里处为宿邳路。该建筑群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廊院式建筑格局、砖木结构、小平瓦屋面。正堂为明三暗五。前屋三间。有东西配房,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原占地约1000平方米,现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财神庙原为民间祭祀财神的庙宇,周边百姓每逢吉日进庙上香、敬奉财神、祀求降福、赐财。解放初,财神庙被地方房管部门收管。60年代至80年代先后为区公所和公安派出所使用,90年代初派出所撤出,财神庙被皂河镇政府收回,租给地方群众从事商贸活动。财神庙整体建筑风格清……[详细]
邱墩遗址
  邱墩遗址,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陆宋村三组北约1000米处。根据资料记载,该遗址原墩高约3米、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50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地形测定该遗址墩存局部高约0.5米,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土壤为红黑色。曾采集到大量的泥质灰陶罐、钵、碗等残片及筒瓦等。该遗址因当地村民农田改造以及大面积深度取土,遗址东侧文化层遭到严重破坏,已与周边农田基本相平,仅有西侧小部分遗址高出地面。遗址东、南、西、北皆为农田,其中南约1000米处为陆宋村村落,北侧1000米处为沂河,南侧约4公里处为晓侍路。……[详细]
  曹墩墓群,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左庄村曹墩组北约50米(东距徐绍瑞家约30米)。墓群地表以上为圆形土墩状,为人工夯筑而成,原高约4米,后因当地百姓取土造田,现墩存高约1米。1990年群众挖树塘时发现该墓群,在四周坡畔曾发现砖室墓4座,均为砖砌拱形顶,其一座墓葬长2.7米、宽1.5米、高1.3米左右,墓砖为素面和花纹皆有,随葬品有泥质灰陶瓮、罐、盆、盘、铜镜、铁剑以及“五铢”钱等。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根据地形地貌及文化层情况分析,该墓群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遗址表面散落较多墓葬青砖。……[详细]
  尖墩遗址,年代为西周时期,宿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玉皇村尖湖组西侧约10米处。遗址东侧分布尖湖小组8户民居,南侧为农田,西侧约300米处为民居,北侧为农田。据当地群众讲述,该墩子原先很高,由于当地村民取土和耕种等原因造成墩子高度降低,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墩高约2米,长约250米,宽约150米,面积近四万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地表土壤黄褐色,土质为沙土和岗土,文化层厚约1米。1961年,南京博物院文物调查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工作,遗址文化层厚约3米,地表采集到一块砺石和一块扁平陶拍,拍上方格划纹粗而深。鬲甗为灰砂质,短空足,宽裆,外表多有绳纹,甗腰有指窝一周;罍、瓿、罐、盆、豆等器物,均为泥质,轮制,表面光滑,颜色为深灰或黑色,除豆形器多为素面外,其余……[详细]
  毛墩遗址,年代为西周时期,2009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镇区北侧约1000米、来侍路东侧50米处,遗址东北200米是太平村八组。该遗址整体呈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80米,遗址面积约3.6万平方米,现残高约1.5米(最高点),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土壤为黄褐色土,土质为岗土。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查资料记载,遗址高约2米,文化层厚约1.5米,地表层采集到的陶片虽然以灰陶为主,但红陶数量仍占较大的比例,可辨的器物有鬲、甗、罐簋等。采集标本:泥质灰陶罐为方唇、直口、矮颈、弧腹较深、大平底、外饰绳纹。甗腰为夹砂红陶,腰间饰一周指涡纹,上下饰绳纹,具有西周时期的器物特征。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现场采集到夹砂红陶鬲足、泥质红陶罐口沿、豆柄等,……[详细]
  后墩遗址,时代为战国、汉代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后屯组西南侧约400米处,西侧、南侧和北侧为农田,东北侧约300米处为黄庄村自然村落。向北约800米处为“304”省道,周边无其它道路。现存墩高(最高点)约1.3米,整体呈不规则圆形,遗址面积近2万平方米,土壤为黑褐色,土质为岗淤土。下层发现少量的米字纹饰硬陶片,为东周文化遗存。上层为约1米厚的汉代文化层,遗物有绳纹泥质灰陶罐、盆、壶及砖、瓦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地表发现陶片较少。因地方老百姓种植取土进行耕地改造或者垫住宅,文化层遭不同程度破坏,保存状况一般,如果地方政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久将来很可能会损毁消失掉。遗址表面为农田植被,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2009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详细]
  蔡集烈士陵园,也称小蔡集烈士陵园,近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北约200米,东距耿陈村1000米,南距宿沭公路(省道304线)约1公里,西离牌坊约300米。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抢夺人民胜利果实,撕毁“双十协定”,于1946年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在宿北战场上又将其整编第六十一师及六十九师调来向我大举进攻。12月14日,敌整编十一师师部进占曹集,以一个旅沿宿沭公路直扑我来龙庵,敌六十九师师部进占人和圩后,即遣所部占领邵店、嶂山、晓店等地。我来龙庵守备部队对来犯之敌予以沉重打击,毙俘敌一部,当晚即将来龙庵收复。15日,我大军迂回井儿头,毙俘敌一部后迅速切断敌六十九师退路,并迫使之与十一师隔绝。十六日下午,我八师向固守嶂山之敌发起攻击,守敌向晓店逃窜,当晚嶂山镇遂为……[详细]
  乌鸦岭墓群,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侍岭村黄庄西侧约50米处。封土墩人工夯筑而成,原高约5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墓群整体呈长方形,南北约250米,东西约150米,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20世纪70、80年代先后发现有砖室墓、石室墓和画像石墓,因遭严重破坏,形制无法了解,仅征集到8块画像石和数枚“五铢”钱。70年代农民平整土地时,在墓群的西部曾挖到砖室墓1座,系长方形叠涩顶,长2.4米、宽1.6米,随葬品被盗,仅征集到“五铢钱”数枚,还可散见形制已遭完全破坏的石室墓,石材尚在。1984年秋在此发现一座画像石墓,长2.20米、宽1.40米、高约1.6米左右,由八块石板构成石椁。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实测墩存高约3米。墓群地表为杨树林,并有30多座现代坟墓,……[详细]
  洪武墩墓群,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程庄北约500米,晓侍路南约500米,封土墩为人工夯筑而成,原墩高约5米左右,面积约30000平方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地形地貌及现场调查,该墩现存高约3米,呈椭圆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因被盗,20世纪80年代曾组织抢救性挖掘,墓群封土以红土为主,散见零星五花土,四周距地表1~2米,都曾出过竖穴土坑木棺墓。墓互有迭压打破关系,墓口通长约2.10米、宽1.20米左右;木棺通长约2米、宽0.65米左右。陪葬器物有泥质灰陶壶、陶罐、铜镜、铁剑、“五铢”钱等。现墓群地表作农田使用,主要种植小麦等旱作物,其中南部中心地区有面积约500平方米左右发掘清理过留下的凹坑。……[详细]
  尖墩墓群,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变电所南侧约500米,遗址北距侍岭中心小学约400米。墩高约3米,面积2万多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08年10月因当地老百姓为了将墩土取平改成水稻田,无偿让窑厂取土,施工中挖机挖坏了一石室墓,导致墓葬裸露,挖机陆姓老板立即联系宿迁市文物部门,后经南京大学、宿迁市博物馆市和宿豫区博物馆租车联合考古队遂对裸露部份和墩子东半部分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共发现两汉时期墓葬54座,其中2座石室墓,其余为木棺墓,出土文物百余件,多为陶罐、陶鼎、陶碗,有灰陶、红陶、青铜镜、铁器等。考古挖掘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约40%。根据实地踏查和考古发掘得知,周代时期该墩应为一处聚落遗址,时间跨度较短,文化层较薄,废弃后到了汉代,该墩成为一处……[详细]
  皂河老船闸,近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镇北侧大运河北侧约100米,周边有几户人家,南紧邻环湖大道直通湖滨新区,南约2公里以外为皂河镇区,东、北侧为骆马湖。西侧有新建三道皂河船闸、皂河节制闸、黄墩湖闸、北侧约2公里处为皂河抽水站和黄墩泄洪闸南侧紧邻环湖路,三面环湖,面积2万多平方米。该建筑建于1962年,1963年通行,为当时原苏联人设计,原完整船闸宽10公尺,长100公尺。由于异地重建新船闸,老船闸长期废弃,年久失修,皂河老船闸大部分已毁坏并被填埋,船闸主体结构已经损坏,仅剩南、北两部分残余闸体,且残体上有不同程度损裂,闸室大部分被填埋。2010年,为了更好地保护皂河老船闸,经宿豫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皂河老船闸树立保护标志碑。目前,闸体和周边环境与之前发现时无明显变化。……[详细]
  陆圩岛遗址,原为陆圩乡政府所在地和集市场所,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区骆马湖皂河段南侧(离南岸约4公里),四周皆为水域,西侧有养殖域,西侧有皂河船闸、皂河抽水站、黄墩湖泄洪闸。该岛南侧约3公里处为骆马湖防洪大堤和骆马湖环湖大道(通往湖滨新区、宿迁等地)。该遗址为明清时期的遗址,因50年代骆马湖季节性湖泊改为常年蓄水,岛上村民移民,岛屿面积大范围被水长期淹没,岛屿的文化层被破坏。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岛屿整体成椭圆形,面积仅存约1万多平方米,岛上树木林立,有约5户渔民居住,现存岛墩高于周边水面约1-4米,据反映,岛屿四周水内存留部分石雕、石刻、石碑等建筑构件,岛上散落有青砖、石质等建筑材料。……[详细]
  陈墩遗址,时代为新石器、西周,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陈墩村墩北组(村民陈法力、赵永广家后约50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因区划调整,资料记录上与来龙镇的陈墩遗址实属一处。该遗址整体呈圆形,高出地表约3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下层曾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红陶钵、鼎、夹砂红陶釜,深腹圜底罐等残片,纹饰有仿编织纹、斜方格纹等,属青莲岗文化遗存。上层为周代文化的堆积,暴露夹砂或泥质灰、红陶残片、器形有鬲、鬹、盉、簋、罐等,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还发现有红烧土、灰坑等。2016年3月曾在墩顶部发现一处盗洞,后经当地派出所立案调查无果。遗址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物。2009年12月,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仰化行宫遗址,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复隆镇街道北侧约100米处。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为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林家庄时的临时行宫,亦称林宫。清道光年间大运河决堤,林家庄行宫被毁。后为纪念乾隆皇帝临幸于此,在原址建复隆镇,今复隆镇仅为村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后,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当地群众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采集标本、开挖探沟和铲探调查,已初步探明林家庄乾隆行宫遗址,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核心区域约为2万平方米,地表深度最浅约0.5米,最深约1.6米,文化层深度约0.8米。遗址内除发现两口古井外,普查人员还采集到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青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遗址呈长方形,上面主要为当地居民住宅。遗址东侧部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