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城区旅游

宿城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1、项王故里 A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项王故里
  项王故里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梧桐巷、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又称为“梧桐巷”,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项王故里是中国首家以项羽和项家文化为主题的项家宗祠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王故里以楚地-为主,兼具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建筑风格。康熙四十年立碑以为纪念。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目前,项王故里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包括项王故里核心区、梧桐巷传统街区、西楚大街商业休闲区、滨水文化休闲区、商业文化休闲区和滨河商业休闲区,其中核心景区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地址:江苏省宿迁市黄河南路288号邮编:223800公交线路:游1路、游2路、80……[详细]
宿北大战纪念馆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宿迁市区幸福路,位于马陵公园内。1978年建成,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馆厅展览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分别是宿北大战资料陈列,共有10个展厅,展出图片、画面、实物和革命文物计930余件;宿迁地区革命斗争史料陈列及拥军支前资料陈列,占两个展厅,陈列展品305件,是集瞻仰先烈、学习革命历史与旅游休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城区幸福路185号中心广场北端邮编:223800公交线路:1路、106路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00票价:免费咨询电话:0527-81002776投诉电话:0527-81002776……[详细]
关坝台
  关坝台俗称“宿关”,实为“宿迁三关”之“东关”。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关口居委会。“宿关”明代始设,“坐落宿迁县西黄河堤岸之上”。清康熙年间中河开通,黄运分立后,宿迁设“三关”,即“上关”、“西关”和“东关”。上关位于宿迁城南门外,东关即现在的关坝台,西关即原设于黄河大堤之上的宿关。三关之“上关”居两关之中,距两关各二里。东西二关过往货船“经丁役扦量见数,核明应征契税钱粮,发给印签。”货主凭印签赴上关缴纳钱粮,并发给票据。而后货主反关凭据验放。应征税银不足一两者,东西二关可直接收取,但必须每日汇缴上关。宿关原属淮徐道兼管,雍正五年“奉旨交与年希尧兼管。”年希尧时任淮关的总管,从此宿关归淮关所管,属淮关的分支机构。明代中国有八大钞关,其中有七关设在运河之上,淮关是八大钞关之一,组织机构庞大,……[详细]
宿迁故城遗址
  宿预故城遗址位于洋河新区郑楼镇古城村,这里俗称古城山,面积约650万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宿迁市志》载,这里曾是泗水沿岸的历史重镇,春秋战国时犰犹国建都于此;秦时的犰犹县,东晋时的宿预县、宿预郡;南北朝时期的南徐州、东徐州、泗州;隋代的下邳郡,以及唐初下邳郡所改的泗州,其治所均在宿预故城。后因黄河夺泗,城池被黄水冲圮,县城北迁至现在的宿城。现在的古城大概是由于黄河泛滥的原因,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以并无明显标志的古城山北坡,向东西延展的黄河大堤为界形成了明显的高差,大堤以北为大面积农田,大堤以南为古城村的村庄,村南为黄河故道(原泗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组把这里作为重点普查的区域,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古城山北坡长期积水的地方进行了局部解剖,解剖0土了大量……[详细]
汪西庙墩遗址
  汪西庙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周力村汪西组,南距苗郑河约500米,西距屠园乡政府约1.1公里。遗址呈长方形,南北约300米,东西约250米。南部和东部遗址的边缘有一条冲沟,且相连绕遗址半周,初步判断,这个冲沟和遗址是同时期的,是这个聚落的防御设施,当初具有壕沟的功能。遗址的南部和东部因土壤流失呈缓坡状。遗址中部略高,汪西组约有几十户村民居住在遗址之上。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路边的沟坡上,水池旁,村庄的屋前屋后,村民的菜园内,都有零星陶瓷片和碎砖块。村民还介绍在旱改水(旱作物改为水作物)之前,这里的村民以种山芋为主,这里因地势较高,村民都选择在这里挖坑储藏山芋,称山芋窖,山芋窖深度一般都在1.5米左右,但挖出的土仍然是黑褐色,且有陶瓷片,估计文化层的厚度在2米以上。根据村民的介……[详细]
通汇桥
  通汇桥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关口居委会。桥长约12.5米、桥宽约4.6米,桥高约3.5米。砖石混筑结构,桥孔为砖筑拱形,宽约2米,高约2.5米;迎水雁翅全部是方形长条石砌筑,背水雁翅全部是砖筑。两侧桥栏砖筑后用青石压面,桥栏外立面分别镶嵌两块刻有“通汇桥”字样的标志,一块为石刻,一块为砖刻。据考证,当年的通汇桥是连接东关口和宿迁城的重要通道。东关是清政府设在运河上的重要关口之一。宿迁那时设有三关,即上关、东关和西关。其中的上关设在宿迁城南门外,距东西二关各二里。东西二关货船经查验后必须将税款交至上关后才可放关。而运河西堤有一条与运河同一流向的水系影响通行,因此,就在东关口建了一座桥。由于这里每天都要停泊很多船只,岸边渐成集市,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地,因此就把这座通向东关口的桥取名通汇……[详细]
元三皇庙碑刻
  为宿迁境内现发现最早的碑刻。该碑座落在真如禅寺山门前广场西侧。三皇庙创建两庑碑1985年7月出土。石碑总高3.84米,额正背面皆为二蟠龙抢珠造型,刻工精致,呼之欲出。碑额正中篆印一方,文曰:“创建两庑”。碑座为赑屃,昂首左视,神态逼真,背纹清晰。正面楷书碑文完整清楚,而碑阴题名大部漫灭难识,碑身断为两截,出土后经粘合,已筑亭护之。碑文乃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夏历七月乡贡进士济宁路郓城县晏逢真撰,淞江府官医提领宿邑朱应仙书丹并篆额,下邳刘云孙镌。内容称颂邑宰王仲宽捐己俸为三皇庙创建两庑并塑十代名医像之功绩。三皇庙创建记碑此碑立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碑体高2.30米,宽1.02米,厚0.22米。出土时不见碑帽,碑体上沿部份破裂,少数文字模糊不清。碑文字体行楷,内容为颂扬轩辕等三皇及……[详细]
敕封显佑伯行宫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称敕封显佑伯行宫,位于通灵街(今财神庙东街)北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显佑伯行宫的建筑布局,前为山门,面阔3间10米,进深5檩5.5米,脊高6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山门分上、下两层,上为戏台,下为出入大门。门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块,上 书--端楷大字:“敕封显佑伯行宫”。这种门楼上面带戏台的建筑,今已罕见,因此文物专家称:宿迁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对研究古庙宇和戏台建筑有一定价值。进山门,迎面的便是行宫的主体建筑正殿。正殿为3间,砖木结构,石阶高1米。殿内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隶像。殿前设有平台,供看戏用。正殿东侧有附楼3间,西侧有附楼6间,供接待地方长官和看管人员寝食之用。解放后,由于封建思想被破除,显佑伯行宫随之空置并长年失修。2004年秋,按照省文物专家的建议,市政……[详细]
宿迁大王庙
  大王庙,又称金龙四大王庙,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东关口,“金龙四大王”不仅为黄河之神,而且还是漕运之神,商业之神,最初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黄河之神。这位“金龙四大王”并不是无名神祗,他就是晋代的谢绪(?——1276),其先祖为东晋太傅谢安。他弟兄四人,谢绪排名老四,又隐居于金龙山,故敕封“金龙四大王”。后朱元璋与蛮子海牙大战于吕梁洪,敌人驻兵上游,明军居军下游,形势极为不利,忽然见风浪大作,席卷河水北涌,淹没敌军,这才使海牙大败。当时朱元璋正梦见有一儒生素服拜谒说:“臣谢绪也,上帝命为河伯,会助真人破敌。”明太祖醒后遂封谢绪为黄河之神,并立庙于黄河之上。宿迁现存的大王庙始建于康熙年间,为船民祭祀而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83平方米,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大门三间,面对运河,正殿三间,北屋三间……[详细]
李楼老墩遗址
  李楼老墩遗址位于宿城区仓集镇李楼村,遗址呈包状,中间有一隆起的长形土包为晚期墓葬,遗址偏西部有一条南北冲沟。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经勘探文化层最厚处约2米,最薄处约0.8米,冲沟的断面可见明显的文化堆积且有大量的红烧土块。地表采集有夹砂陶片、鬲足、鼎足、罐、豆、钵等陶器残片。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为新石器时期至汉代的遗址。李楼老墩遗址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新时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对于考证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凤凰墩墓群
  凤凰墩墓群,位于宿迁老城区、马陵公园东面。2011年底,因工程建设,市文广新局联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共清理墓葬68座,墓葬分为砖室墓、砖石混筑墓、竖穴土坑墓三种。出土文物有陶器、铁器、铜器、银器、瓷器、画像石等器物200多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等判断,该批墓葬的时代跨度较大,从东周一直延续到明清。其中东周26号墓出土的青铜编钟、青铜鼎、青铜缶、陶编磬等遗物在宿迁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详细]
宿迁明清城墙
  宿迁明清城墙,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幸福中路西端,新华书店对面,为原宿城区区府广场。2007年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发现。已经揭露出的城墙长度为60米,残高最高处约1米,墙宽约1.6米,砖筑。做法是先用木桩载入地下做地钉,其上用城砖砌筑。据《宿迁市志》记载:1688年地震,城墙倒塌多处。1767年重建。此段城墙与方志记载相吻合,应是明城墙倒塌后重修的清代新城。……[详细]
13、灶君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灶君庙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宿城区财神庙东街,为典型的北方清式建筑,建于清代中期,该庙原有正殿3间,宽11米,进深7.9米,脊高7米,硬山顶。东辅殿4间,面阔13米,进深6米,脊高6米。另有西辅殿2间和山门3间。现仅存正殿和东辅殿。正殿基本完好,但东辅殿因长期失修毁坏严重。2004年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维护。……[详细]
14、前大庵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大庵
  宿迁前大庵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庵居委会庵西组。据相关史料记载,前大庵始建于1750年,隶属宿迁县极乐律院24个祭庄之一,是当时宿迁县发放和尚戒牒的地方。它占地面积约25亩,建在3米多高的宅子上。庙宇分前后二进院,有大殿、中殿,前面是门楼,前后院两边都有厢房。大殿、中殿、门楼与两边厢房的连接处,都建有小角楼,前后庙宇50余间。整个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总体规划协调。正面大殿、中殿的神台上,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佛像,其中一个是老佛爷端坐中间,约两米多高。现如今,原先院内的50多间建筑只留存三开间正大殿,其它均为后来建筑。现存的这座正大殿为砖木结构,硬山、抬梁式架构,门前有石鼓一对。正大殿长11米,宽6米,总面积66平方米。院内原有两棵高大的皂荚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枯死了一棵,另一棵至今枝繁……[详细]
东大街历史街区
  东大街历史街区位于宿城区幸福路,年代为清,2005年6月,被公布为宿迁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毛集墓葬群位于宿迁市中扬镇毛集村三组,东距中扬镇政府约1公里,北与中陈公路相接,墓葬群的面积约12000平方米。墓群偏东处有一个三角形水塘,面积约200平方米,西部为民宅。据当地知情者介绍,其上的水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取土形成的。当时取土的时候发现许多腐烂的棺木、铜钱,陶片、砖头等。其中有一具木棺比较完整,由一块整圆木加工而成,长约2.5米,直径约一米有余,从木头的一个侧面凿出开口,然后将木头中间凿空。当时由于人们没有文物保护观念,发现后这具完整的棺木被打开,在场的人挣着寻找金子一类的东西,最终金子没找到,但棺木内的陪葬品大多都被捣烂。据当事人回忆,木棺内有一具人骨架,陪葬品有二十余件,以陶器为主,有陶罐、陶壶、陶鼎、陶豆等;另外还有漆器、铁剑和铜镜;钱币较多,都是方孔圆钱,但锈蚀严……[详细]
  郑庄南毛墩墓葬群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新路村郑庄组。南距毛集墓葬群约4公里。据传这里在一公里范围内有九个大土墩,称九座连环墩。经调查,目前仅存五座,较为明显的只有2座,其中南毛墩较大,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300米,郑庄组约100余户群众散居在这个墩子之上。村子的西南角有一片树林,面积约8000平方米,地面最高点比周边高出约1米,由于地势较高无法种植水稻,长期抛荒,其上虽栽植树木,但杂草丛生,南毛墩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东距这片树林大约50米的地方有一处高大的封土,相传为明代墓葬;墩子的北部有一个长方形鱼塘,面积约3000平方米,另有一条与鱼塘相通的东西走向的排水沟,沟内被水冲刷过的壁上发现多处墓砖暴露在外。行走在村庄的小路上不时发现水池旁、垃圾堆上丢弃的汉代墓砖。还发现许多群众家建厕所用……[详细]
  仁济医院旧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医院为二层楼,局部三层,其余是平房,一、二楼设有病房、放射室、手术室、图书室等,三楼堆放杂物。……[详细]
19、通运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运桥坐落在史称为“文曲沟”的中段,文曲沟原为马陵山脉所形成的天然水系,依山势向东南流入现在的马陵河。河宽不足4米,为便于通行,此河上建有通运桥,平桥等多座小桥。其他桥或拆除或坍塌,仅通运桥幸存。该桥全长约6米,宽约2.5米。桥的出水口为砖券拱形,护栏用砖石混筑,北护栏阳面用一长方形块石镶嵌,上雕“通运桥”三字。迎水面和背水面为“八”字形雁翅。2005年6月,被公布为宿迁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刘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为了纪念新四军为保卫刘圩而牺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园,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无名烈士墓”。这个墓园埋葬新四军两次保卫刘圩战斗中牺牲的7名军人和5匹战马。第一次战斗是1943年,当时的耿车镇以及周边的睢宁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年11月18日,从洪泽湖开来一支新四军至刘圩开辟敌后根据地。当天伪保长狗腿子就向维持会报告,说这里来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维持会便来这里扫荡。我军在八十一团团长夏义华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将大部分敌人消灭。在打扫战场时,我军的李班长和一名战士被假装投降的敌人击中身亡。第二次战斗是发生在1944年4月,当时以凌城为中心的日本伪军和被打散的国民党十八团残匪,纠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当时区里只有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