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天河区旅游

天河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珠村潘氏宗祠
  珠村潘氏宗祠位于珠吉街道珠村文华大街18号前面。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三十六年(1880)再重建,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期间再重建头座和中座。2000年重修。坐西朝东。广三路,中路为三间三进,左右两路均为三进两天井,有两条青云巷。占地面积1189.2平方米。硬山顶,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勒脚部分用红砂岩。檐下有壁画。梁架、檐档的雕花比较精美。该建筑历史上三度重建,建筑风格以清代为主。潘晟,字粤邦,号宗胪。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明永乐十八年(1420),从番禺细墟迁居到珠村,成为珠村潘姓始祖。现为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的潘氏祖祠。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丁开嶂石刻
  五丁开嶂石刻年代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位于凤凰街道广汕二路柯木塱村高塘工业区高塘石公园内的一块天然巨石的西北面。刻于1934年。巨石呈不规则蛋形,最长处约12米,最宽处约3米,最高处约4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上刻李扬敬题“五丁开嶂”等文字。该石刻记载了民国时期广州体育会以及道路建筑情况,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李扬敬,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军长兼广东军政学校副校长。1950年去台湾,1988年在台湾病逝。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溪村刘氏大宗祠
  石溪村刘氏大宗祠年代为清道光十年(1830),位于前进街道前进村石溪天禄街8号。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历代有重修。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33.6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石脚。天井左廊墙壁上嵌有1924年黑色砚石碑《学成堂重修祖祠碑记》。檐下的壁画,梁架上雕花,正脊的灰雕,墀头的砖雕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头门抱头梁的梁架形制稍显特别,不用斗栱结构而用整体雕花的博古梁架。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车陂村苏氏宗祠
  车陂村苏氏宗祠位于车陂街道车陂村高地大街17号。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历代有重修。坐西朝东。三间三进,占地面积392平方米。祠前广场占地面积782平方米。总建筑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祠堂右边的附属建筑至源厅,建筑占地面积155.4平方米。左廊墙上镶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立“设立义仓教训子孙勤耕习读孝顺和睦”黑色砚石碑。有一定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仕清秦公祠
  仕清秦公祠年代为清,位于前进街道前进村石溪永宁街14号。建于清代,历代有重修。坐西朝东。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正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门厅左边墙壁上镶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设立屏门小引》石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碑记以及没有落款时间的《创建宗祠小引》石碑。祠堂的外立面保存原貌较好,室内外装饰简单。三通石碑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和浩徐公祠
  和浩徐公祠位于凤凰街道渔沙坦村旺岗东和里6号。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坐北朝南。三进,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堂,各五开间,左右两有横屋,共16间房。大门有趟栊门。占地面积1352平方米。悬山顶,灰直脊。屋顶盖板合拢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柱子,以砖墙承重。该建筑与一般岭南祠堂建筑风格相异。当地称为“上五下五”,是岭南客家系民居融入广府系民居的建筑风格,正屋之外另有横厝。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以良潘公祠
  以良潘公祠年代为清清康熙十二年(1673),位于珠吉街道珠村东乔大街27号、49号。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历代有重修。坐北朝南。正祠三间两进,右边有厨房、客厅等附属建筑。占地面积374.7平方米。龙船脊,碌灰筒瓦,有文字瓦当。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祠堂前面有一小广场。局部装饰如雕花及灰塑较精美、古朴,正脊上的二龙戏珠灰塑较特别,其它建筑中少见。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禘长钟公祠
  禘长钟公祠年代为清咸丰八年(1858),位于珠吉街道珠村中东街12号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坐西朝东。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36平方米。人字形封火山墙,龙船脊上有灰塑花卉。青砖墙,勒脚分别用花岗岩和红砂岩。檐档有简单花卉,檐下有咸丰年间壁画5幅。该建筑保存部分明代清初建筑构件,基本风格为清代建筑。有一定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潭村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年代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位于冼村街道潭村大街西。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有重修。坐东朝西。三间两进,建筑占地面积288平方米。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梁架装饰繁复。封檐板有缠枝花果雕花纹饰。墙上端有花鸟壁画,画面清晰。山墙墀头有砖雕。前有广场和水塘。梁架雕花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景祚樊公祠
  景祚樊公祠位于龙洞街道龙洞村东大街108号。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2006年重修。坐西朝东。正祠三间三进,面积352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博古脊祠堂左边有衬祠,前有旷地。该祠堂梁架上的装饰比较繁复,木雕和部分壁画都保存原始面貌,非常精美,是岭南地区典型的装饰风格,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华帝古庙
  华帝古庙位于黄村街道黄村围福里。始建于明代,历代有重修。现存建筑风格为清代。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博古脊,封火山墙,青砖石脚。头门檐下有壁画,后殿供奉华光大帝塑像。该建筑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布局紧凑,头门墀头人物砖雕甚好。室内外装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风格古朴。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冯如坠机处纪念碑
  冯如坠机处纪念碑在天河区沙河花生寮。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在美国研制飞机成功后,为“壮国体,挽利权”,回国创办航空事业,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不幸失事牺牲。当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令行广东军政府都督在冯如坠机牺牲处立碑纪念。由于袁世凯帝制自为,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失败等影响,迄未动工兴建,直到1988年,才由广州市沙河文博学会建造“冯如坠机处”纪念碑一座。碑坐西向东,方塔形,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立于一高0.40、深3.74、宽3.30米的台基上。台基正面有阶梯三级,左、右后有矮墙围绕。碑身用白色花岗石制成,上小下大,高工土7米,尖顶,底部四边各长0.27米,正面刻“冯如坠机处”五字。碑座用砖石灰沙砌筑,石米批荡,高0。645米,底部前后边长各为0;89米,左、右边长各为……[详细]
沙河东平公社旧址
  东平公社旧址位于沙河镇燕塘。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绪末年(1908年)重修,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遗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三元里附近各乡人民在广州城北牛栏岗一带大举抗击英侵略军后,省城东北郊及花县,增城、从化一带240余乡乡民在绅士王韶光、高梁材等倡导下,经两广总督批准,仿效石井乡的昇平公社,在沙梨园建立东平公社。以武装本地人和客家人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为宗旨。主要领导人还有钟占棋、谢锡恩、周秉钧等人。东平公社成立后,东连鹿步、东圃各乡,北连从化、增城、花县,与昇平公社形成了犄角之势。旧址尚有正门额,上刻“东平公社道光二十三年程?(yu,橘字没有木字旁)采题”,石门联为:“东北苞桑固;平成雅颂登。”左右两门额分别题“左藏器械”、“右藏粮食”。另尚保存碑刻4方,其中《创建……[详细]
  梁东源夫妇合墓位于长兴街道岑村火炉山大垣咀偏西北山岗。建于明代。坐西南向东北,半月形护岭,两级平台,砖石灰沙结构。梁东源,明朝邑庠生,猎德西村梁氏五世祖。曾在岑村开馆教学,深受学生爱戴。去世后,有学生感其教育恩深,为其捐献了此墓地。因此,此墓不仅是宗族先祖墓,而且有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珠村农民协会旧址位于珠村东乔大街56号,此处原是潘姓的公事厅,建于清末。该建筑坐西朝东,青砖墙,花岗岩石脚,两进厅,一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通宽6.4米,通深12.8米,占地面积82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高约5米,檐档有雕花。檐下有壁画,墀头有灰雕画。民国13年(1924年)12月,珠村成立农民协会,这里为珠村农民协会办公地址,同时也是广州市第二区农民协会办公地址。第二区农民协会包括珠村、沐陂、车陂等乡。国民国民政府农-动特派员郑千里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大会选出了潘文治、潘苑添为农民协会正副执行委员长,潘佐荣为秘书,大会还宣告成立农民自卫军,选派人员到省参加农-动讲习所学习,中央农民部长廖仲恺,苏联顾问鲍罗廷赠送会旗祝贺。在1925年的省港大-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中,珠村农民协会……[详细]
  李赖南墓位于龙洞街道,建于宋代,1932年由寺右乡大岗迁建于此,1995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砖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积75.9平方米。墓依山势而建,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月池组成。护岭用砖砌,外涂抹水泥,顶部有祥云涌月石刻。花岗石墓碑。墓前有两对旗杆夹,分立左右,上刻“钦点探花及第李文田立”,落款“咸丰己末科”。此旗杆夹为原物。该墓形制特别并有一定的代表性。墓主为杨箕村李姓入粤始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千三夫妇合葬墓位于珠吉街道吉山村吉贝岗(光山),建于宋代,重修于1992年。灰沙青砖砌筑交椅墓。坐北朝南。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月池组成。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享堂砖壁半圆形,用青砖砌成人字纹。林三千祖籍福建莆田县,南宋时迁至猎德东村,为该村林氏一世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潘贞夫妇合葬墓位于新塘街道沐陂村沐陂大街对面,宋代建时原是一座土坟,无墓碑。2003年重修时新置墓碑和坟头。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89.4平方米。坟头用水泥筑成半圆形。坟面中间镶有一块花岗石墓碑。潘克常,字贞,番禺细墟六世祖,南宋末年携二子迁居珠村,再娶妻生三子。此三子后分别迁居棠下上社、石牌、沐陂三地。后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潘姓奉为共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火界头樊氏墓地位于龙洞街道龙洞村迎龙路213号火界头。由樊以达夫妇合葬墓、樊雄保夫妇合葬墓、樊三郎夫妇合葬墓组成。建于宋代,均为花岗碎石交椅墓。总占地面积272.8平方米。樊以达夫妇合葬墓建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原墓在三元里西华井(今雕塑公园),1996年迁葬于此。坐西朝东。花岗石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积165.6平方米。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前台组成。花岗石碑龛,顶部石额上刻“龙洞”两字。内镶连州青石墓碑。樊以达(1068~1137)为龙洞村樊姓入粤始祖。樊雄保是龙洞村樊氏二世祖,18岁登进士。樊三郎为龙洞村樊氏三世祖,龙眼洞樊姓皆其后人。有一定史料价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叔麟家族墓地位于凤凰街道柯木塱村水龟岗。由王叔麟夫妇合葬墓、儿子王龙溪夫妇合葬墓及其孙王云野夫妇合葬墓组成,共祖孙3代6人。王叔麟夫妇合葬墓建于宋代,明弘治年迁葬于此。3墓均为泥土堆砌交椅墓,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前台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22平方米。王叔麟为王道夫之子,南宋忠勋大学士。因父殉国难于崖门,后抱恨而卒。先祖道夫殉国难于崖门,被后世誉为忠烈之臣。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