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区旅游

武进区文物古迹介绍

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南门外约7公里武进县湖塘桥西。淹城水陆面积约67公顷,其中耕地约占47公顷。城有三重,分别为外城、内城、子城,城河亦有三围。外城为一不规则圆形,周长2580米,东西对径800余米,南北直径750米左右;城墙残高10米左右,宽25~50米不等,城外护城河一般宽40~50米,深3米多。内城呈方形,处于外城内部的东北面,周长半于外城,达1252米,高10.5米、宽20米左右,高于外城。子城即王城,又称为“紫罗城”,在内城中部偏北,也呈方形,周长457米,高约11米,宽约7~10米。三城各有一门出入,外城的出口在西部偏北,俗称“城门口”;内城出入口在西部偏南处,俗称“摇铃城”;子城出入口在南部。三城之外各有护城河环保。内城西边与外城之间,由南向北有高约10米上下的三个并列土墩……[详细]
武进白龙庙
  白龙庙位于武进区横山桥镇横山风景区紫霞峰南坡黄猫岭(传说岭前有一黄猫,白天吐金子,夜晚吐银子,后称黄猫岭)之东,坐北朝南,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山环水抱,气势非凡,候鸟云集,四季花香鸟语,真可谓人间之佳境。为纪念白龙娘娘,里人募集财物,大兴土木,扩建道观,供奉其身,名曰潜灵观,后改名潜灵庙、龙母庙、白龙庙。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明嘉靖十年(1531)六月,大旱,蝗飞蔽天,钦差郡守亲临白龙庙,虔诚祈祷,归途即降大雨,三日不息,远近沾溉,秋岁大熟。官绅以神为灵又扩建,并立碑为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十二年(1832)均重修。咸丰十年(1860)庙毁于战火。光绪四年(1878)在废址上重建,十年建成(据仇氏宗谱),总占地达3万余平方米,乃常武城东之冠,建有玉皇殿、圣母殿、东岳殿、十王……[详细]
礼嘉双桥
  礼嘉双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老街,礼嘉双桥为两座平板石梁桥,是两座一横一竖相毗邻的石桥,跨兴隆河,其中东西走向的叫礼嘉桥,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桥。礼嘉双桥是常武地区少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双桥首尾相接的单孔石梁桥,这种桥制桥型在常武地区绝无仅有。礼嘉桥原名李家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礼嘉桥既是桥名,也是镇名。礼嘉桥镇建于何时,因何得名,自古而今,缺少文字记载,然众说纷纭。不论宋朝的咸淳《毗陵志》或明朝的成化《常州府志》,都无“礼嘉桥”或“李家桥”。只载有周陈、都浜、秦巷等里名,而这几个里就在礼嘉桥之周围。据礼嘉数十家宗谱详核,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以前,称“礼嘉桥”为“李家桥”。以“李”勘其由来,最早来此地的李姓为李华一。明代洪武元年(1368),李华一(字乐耕)从兴化迁居礼嘉都浜里(即今礼……[详细]
横林赵氏宗祠
  橫林赵氏宗祠,号永思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赵家塘,祠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明万历八年(1580),因第十世赵士立无后,捐献家产建成大祠堂(即今址),此后数百年间曾多次整修。2013年3月祠堂再修竣工,4月4日举行祠堂竣工庆典。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六檩,硬山式砖木结构,三进屋脊各有特色,第一进为哺鸡脊,第二进为夔脊,第三进为龙脊,屋脊的两头做成龙凤鸟兽图形,保留了明清风格。赵氏宗祠占地面积588平方米,建筑面积219平方米。祠堂南眺无锡阳山,北望清明山,堂前还有一条清澈的河浜,真是一处风景佳地。橫林西盖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始迁祖赵孟堙是赵德昭十一世孙,元朝时赵孟堙居浙江临安府,任官扬州司户、高邮州参军,与湖州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同宗同辈。据《毗陵西盖赵氏宗谱》记载……[详细]
钱一本墓园
  钱一本墓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湾山梅园岭西侧,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为平地,可眺望太湖。1958 年,因当地修建水库,墓道部分石构件被损坏垒砌水闸,墓园大部分被淹没在水库中。近年水库废弃后,墓园重新从水底暴露出来。2011 年至 2012 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武进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园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园坐北朝南,中轴线方向为北偏东30°。平面呈侧“凸”字形,南北长 160 米,东西最宽 70 米,总占地面积 8042 平方米。结构清晰,建造时经过精心规划。墓园因地势而建,从前往后逐步升高,高低有别,层次分明。清理出望柱、牌坊、神道、泮池、圆形台阶、祭台、墓葬、围墙等遗迹20余处,从望柱、牌坊经神道、石桥直达墓葬,一线相贯,疏密有致。墓园布局……[详细]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
  五七农场排灌东站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延政西路北侧,横亘于十字河南北两岸,建于1971年,为一座水泥砖砌建筑,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下层为水闸,上层为排灌站,楼顶中部有水泥质桥拱形匾额,楷书“武进县五七农场排灌东站”十一个繁体大字,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顶塑成红旗招展形状,柱体有楹联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今胜昔”。武进滆湖北端的沿湖圩区围垦耕地面积近两万亩,每年排涝压力较大。自民国时期开始,圩区逐渐开始尝试以机电灌溉农田,但应用较少,大部分还是潮水自留灌溉,或者依赖人力、畜力的龙骨水车,这种原始的灌溉方式扬程低、排水量小,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武进县开始大力发展机电灌溉事业,圩区也建设了大量机电排灌站,灌溉效率有所改善。1964 ……[详细]
大运河常州段
  大运河常州段西至武进与丹阳交界的荷园里,东至武进和无锡交界的直湖港,全长45.8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也是最早开凿的江南运河段落。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将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合并公布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长约23公里,被列为世界遗产大运河的27段河道之一。江南乃“水乡泽国”,也是运河起源之地。相传早在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无锡梅里一带开凿运河以灌溉、排洪。春秋末年,为满足西征北伐军运之需,胥浦、胥溪等多条运河相继开凿。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吴王夫差刚刚即位,便主持开凿了自苏州望亭经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长江的运……[详细]
礼嘉王氏宗祠
  礼嘉桥王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鱼池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雍正年间(1723—1735)增建后进,嘉庆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旧址上扩大祠堂规模,历时8年建成。礼嘉王氏宗祠,历史比较悠久。据《周陈王氏宗谱》记载,中沙礼嘉王氏是周陈王氏是随北宋南渡而来到武进礼嘉的。中沙周陈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脉的后裔,而王旦的父亲王祜(王晋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当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大文豪苏东坡收入《古文观止》的名篇“三槐堂铭”说的就是这件事。以后,王氏子孙不论迁徙何处,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为五楹四进,中间有一个大天井,是经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国古代运用很多,它指的是庙宇殿堂的屋顶形式,即……[详细]
邹区兴隆桥
  兴隆桥位于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老镇西街,兴隆西街西首,东西向横跨在鹤溪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兴隆桥是目前邹区镇内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石拱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石桥旁设置了钢架人行便桥,用于平时的交通之用,而石桥成为当地的人文景观。兴隆桥始建年代不详,据地方志记载:“兴隆桥原名平石桥。明代已建有平石桥,使东西两街相接,清初改建为石拱桥。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河东桥背上建桥楼后,桥的金刚碑座被压断。经三乡合谋估算,此桥重修,需要资金贰仟多银元。有识人士王琴轩首解义囊,捐资较多,民众踊跃出资成数。光绪三十一年(1905)仲冬兴工,次岁丙午九月落成;民皆喜悦,同贺共庆。”现存桥梁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长22米,宽4.55米,……[详细]
冯仲云故居
  冯仲云故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薛家前 16号,为我国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仲云出生地。冯仲云故居建造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左右,原有房屋三进,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第一进平房,六楹三间,正中明间檐下为石库门,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第二进原为三间平房,现已改建为水泥混制楼房;第三进原为三间楼房,现改建为平房,屋后有一园,曾栽种花木,其东侧另有两间平房(原为厨房和猪舍)。整个故居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现由其后人居住,目前第三进已建冯仲云纪念室。纪念室内陈列有冯仲云生平事迹介绍,还有他的著作、遗物、授勋、勋章等实物和照片,以及吉林省杨靖宇纪念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有部门赠送的对联等。冯仲云故居曾接待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包括赵尚志的外甥、赵一曼的孙女等东北……[详细]
常州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常州东北约6公里的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和平村委陈家自然村,是武进建堂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天主堂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清宣统三年(1911)征地24亩,时黄辉烈神甫扩建教堂用房40余间。民国二年(1913)又新建圣堂6间,民国二十年(1931),翻建圣堂和钟楼,并进行大修。随着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东青天主堂根据“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排除外来干扰,教徒宗教活动正常。“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12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东青天主堂恢复开放。翌年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2.38万元资助修复教堂。同年12月25日举行开堂仪式……[详细]
常州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戚墅堰东街,跨老三山港,在京杭大运河北岸,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万安桥是街东和街西的重要连接,站在桥上可以一览古运河的壮丽景色,桥西的东街自明朝以来就是戚墅堰重要的街道之一。万安桥东西走向 ,始建年代失考(有一说是明正统五年(1440)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同知吴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桥,又名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明弘治八年(1495)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万安桥遭日机轰炸,桥西北部被炸去一大片。抗战胜利后,由地方人士集资修缮,1954年经大修后恢复原样。万安桥条石拱圈,条石条台,单孔拱形花岗石结构,间有青石,纵联分节并列式,桥呈东西向,桥长 37.9米,宽 4.15米,梁底标高 5.62米,桥面标高 6.34米,单孔跨6.2米。……[详细]
13、翠华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华桥
  翠华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江村村南,南北向,横跨横玉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翠华桥建于民国,具体纪年不清,据说是由清末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帮佣翠萍捐资建造,故称“翠华桥”。翠华桥,花岗岩石质桥身,桥长22米,宽2.1米,高4.8米,两侧实砌桥墩各有石阶8级。桥面各由3块长条石共计9块组成,桥基为条石叠砌,桥柱各由3块条石组成排柱,上压承重梁。护栏是民国时期典型的铸铁铁花栅,用生铁铸成,图案古朴典雅、形制独特。此种花栅一般应用于房屋的围墙上,作为桥护栏极为少见。翠华桥桥堍有一块介绍碑,字迹模糊难辨,桥墩两侧均刻有桥联。在桥的石梁上刻有“翠华桥”三个大字。桥的东西两侧有桥联。东联内容:“势如春夏群物向荣,时届秋冬万民咸乐。”西联内容:“吾道南行文光北曲,大江西至紫气东来。”1958年,大炼钢时铁……[详细]
材罩屋旧址
  材罩屋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东北角,又名四方楼,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两进,内有院落和天井,总占地面积304.08 平方米。大门用青砖砌成半圆券,两侧为马牙槎, 形似罗马式拱形门。第一进为硬山式,砖木架构,三层楼房,一、二层三开间,总长11.26 米,进深13.78 米。阁楼宽3.5 米,进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黄瓜环脊,为瞭望方便,日军在屋顶四面开有老虎窗,东、西老虎窗上方塑有象征日本的菊花图案。第二进为门房,砖木混合建筑,上下二层,面阔三开间,宽10.5 米,进深5.2 米。房屋采用立贴式杉木构架,柱径0.16 米。第一层沿街进门设有金山石门券,内院门券用砖砌成西洋花式。小青瓦屋面,黄瓜环脊,檐口下采用冰盘式檐花。材罩屋房……[详细]
殷墅桥碑亭
  殷墅桥碑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运村农场村桥北自然村殷墅桥北堍东侧。殷墅桥原名万善桥,跨锡溧漕河上,据民国13年(1924)《重建万善桥记》载:完善桥原为木质桥,咸丰(1851~1861)、光绪(1875~1908)年间两次重修,光绪十年(1884)易木为石建成环形石拱桥,较旧桥高三尺,同时为方便行人歇息和安置建桥碑记,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殷墅庵前建亭。殷墅桥于1970年开太滆运河时拆除,另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殷墅桥碑亭属花岗岩石质古亭,石柱、歇山式石亭顶。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石柱间距2.6米,东西柱间距2.8米,脊高3.3米。亭顶铺盖拱形横石板,四角凌翘,檐下雕刻着仿斗拱等纹饰。亭中央有井,《重建万善桥记》石碑砌于亭内墙间。《常州同善录》记载《重建万善桥记》:“语曰:众擎易举,又曰事……[详细]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延陵东路388号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内,南临大运河,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家族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现存有老厂房、水塔、实验室、会议室、疗养院等建筑,占地面积5832 平方米。老厂房东西长78.5 米,南北宽60.37 米,高7.5 米。水塔位于老厂房内部西北侧,红砖砌筑,高18 米,底部外径5 米,塔顶有“大明厂”三字。实验室位于老厂房东侧,相距约8 米,坐北朝南,造于1947 年,面阔20.1 米,进深13.7 米,左厢房宽4.15 米,进深4.10 米,脊高5.5 米,前后走廊宽1.8 米。会议室位于老厂房东北,相距130 米,分为东、房两座,东会议室宽8.15 米,进深14.64 米,脊高6.98 米;西会议室宽8.8 米,进……[详细]
戚墅堰圩墩遗址
  在戚墅堰镇,大运河的南岸,距运河仅有四五十米的地方,有一高阜土墩,这就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60年至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苏南进行考古复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72年、1974年、1978年、1985年、1992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共1900.25平方米,清理墓葬191座。遗址原为突出地表的土墩,他的范围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因历年取土平整场地和基建工程的破坏,现趋于夷平,大部分在现代建筑之下。圩墩遗址是太湖流域西部一处马家浜文化圩墩遗存,文化堆积较丰富。经过五次的考古发掘,文化遗存主要为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两类型。其中马家浜文化地层堆积较厚,延续时间较长。根据出土遗物的特征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崧泽……[详细]
18、虎臣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臣桥
  虎臣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西南部虎臣村,南北向跨虎臣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虎臣桥原属戴溪乡虎臣村,1999年11月,戴溪镇和洛阳镇合并成立新的洛阳镇。虎臣桥是洛阳地区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桥梁。虎臣桥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现存桥梁系民国三十五年(1946)所修建。虎臣桥金山石质,桥长22.6米,宽3米,跨度5.7米,梁底高为7.8米。桥南有15个石阶,桥北有18个石阶。条石拱圈,条石桥台,拱圈上方两侧各置一对桥耳,两侧桥额均凿雕“重建虎臣桥”。无桥栏、望柱、桥联柱等桥梁辅助和装饰物。虎臣村薛姓人家保存着《重修虎臣桥碑记》石碑一通,立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孟夏,武进仲正沈显敬书,沈仲正是当地的一位教师。《碑记》记述了众人捐米助建的情况:捐米者有239人,以及寿……[详细]
常州毛家桥
  毛家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毛家村毛家桥40号,横跨禹城河,东西走向,是一座壮丽的单孔石拱桥。据地方志记载毛家桥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为毛宪倡捐资建造。毛宪,字式之,号古庵,武进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擅长诗词,主要作品有《古庵文集》十卷等。毛家桥清代康熙年间首次重建;民国二十年(1931)再次重建。毛家桥全长27.2米,跨度7.6米,桥宽3.7米。民国重建之前,桥比现今高一尺许,坡度稍陡。重建时增设了石栏,并在两侧桥面中线敷设条石,便于独轮车过往。整桥以杂色花岗岩砌置,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毛家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无券眉,券石上有建桥记载和纪年,模糊风化,不能全辨。桥额处刻“毛家桥”三字,下有“旧名刘村”。毛家桥有联柱,无桥联。桥坡平缓,桥体狭长,南……[详细]
常州万寿寺
  万寿禅寺,位于武进区焦溪镇舜山南麓查家湾村。舜山又名高山,附近居民称舜过山。相传古代有虞氏东巡至此,故名。该寺原称舜庙,建在舜山主峰,南北两座,相对而立。寺务由廓朗法师主持,常住僧人7名。发展历史舜庙始建于何时,无考。《高山志》载有唐代刘长卿的《题舜祠》:“弦绝松风生,芳祠怅落晖。祗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可见唐朝以前,舜祠就已建成,并吸引着历代的诗人墨客。据乡志记载,南山舜庙庙门朝南,庙有三进,头进是吴官殿,清末倒塌,民国13年(1924)重建,未竣工;二进是大殿,塑有二十四孝和舜天子像,上悬匾额题“重华协帝”四字(舜原名仲华);三进是观音殿。北山舜庙,庙门面北,有三进一厢楼,规模大于南山舜庙。头进东岳殿,三间两舍塑有十殿阎王等泥像;二进天子殿,又称大孝殿,三间两舍,翘檐飞角,殿宇宽敞,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