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旅游

宿豫区文物古迹介绍

1、龙王庙行宫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庙行宫
  龙王庙行宫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龙王庙行宫清康熙、乾隆宿豫县皂河镇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龙王庙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行宫在“文革”期间一度遭到破坏,从1999年开始,对龙王殿、御碑亭、钟、鼓楼等建筑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恢复了“敕建安澜龙王庙”的历史原貌。龙王庙行宫整体呈长方形,内外宫墙。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详细]
宿豫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
  宿豫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位于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年代为1946年。为宿迁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北大战烈士陵园,原名小蔡集烈士陵园。陵园位于老宿沭公路北侧,地处宿豫区来龙镇政府西约6公里处白鹿湖社区(原陵园村),距宿迁城区15公里。陵园占地面积68亩。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开创了全歼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辉煌战绩。该战役胜利后,参战部队2191名将士遗体安葬于现宿北大战烈士陵园。1950年原宿迁县政府为纪念1946年12月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1962年—1964年陵园进行了扩建。因其临近原宿北大战主战场的小蔡集附近而命名为小蔡集烈士陵园。2019年,宿豫区人民政府对小蔡集烈士陵园再次进行扩建和整体提升改造,新的陵园占地扩大至230亩。南区(一期工程)于2……[详细]
御码头遗址
  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骆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龙王庙,并建有“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岸石码头,经“马路”至龙王庙祭拜并下榻于龙王庙行宫。御码头约有80平方米,块石垒砌,离水面高约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见。御码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骆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龙王庙,并建有“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岸石码头,经“马路”至龙王庙祭拜并下榻于龙王庙行宫。御码头约有80平方米,块石垒砌,离水面高约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见。长河景观工程将全面恢复绮红堂御码头、铜邦铁井、娘娘庙、高梁桥等遗址,做到处处有美景、步步有典故。据北京晚报消息,北环水系转河段……[详细]
宿迁菩提寺
  宿迁市菩提寺(“菩提”意为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位于市嶂山森林公园境内,总面积50亩。寺庙四周柏青松翠,鸟语花香,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是发展旅游业和弘扬佛教文化的人间佳境。菩提寺前身为一个私人寺庙,几经风雨,多年失修,抗战时毁于战火,现菩提寺为恢复重建,地理位置在原址西侧。该寺院规划为三进院。目前,一期主体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以及附属水道、月牙湖两侧道路已经完工。二期藏经楼在建。步入第一进殿——天王殿,可见三扇朱红大门,本意为“三门解脱”。殿前供奉弥勒菩萨。二进主殿为“大雄宝殿”。内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东侧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宝殿后方设“海岛观音”壁塑。壁塑的外两侧,左边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右边是骑青狮……[详细]
梵音寺
  梵音寺远近闻名的梵音寺坐落在泗阳县城黄河故道南岸,占地约三亩,前面是苹果园,后有绿色林带,寺院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从人民南路右拐沿着佛源路向西不到二百米,便到了梵音寺。梵音寺前身为观音庵,始建于清初,原址在京杭大运河北岸众兴镇北门内,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观音庵前后大殿仅存各三间土墙草苫庙宇,东西寮房还有几间,全是柴草房,殿内放置二十几尊菩萨。据当地老人回忆,从蔡和尚到方玉、圣意已历经五、六代传人。文革期间,观音庵内大小菩萨被造反派全部砸烂,方玉、广圣等僧人由街道居委会当五保户养起来。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但观音庵的原址土地先后被周围居民大部分占用,仅剩不到30平方米的三间草殿,破烂不堪,信众稀少,香火冷落。一九九○年后,庵事由扬州祗陀林……[详细]
皂河陈家大院
  陈家大院,清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皂河镇北端的大远河西岸,北侧为民宅,西侧为民宅及财神庙,东侧为京杭大运河,南为居民区。南侧约600米处为合善堂和龙王庙行宫,南侧约1.5公里处为宿皂路(宿迁通往皂河),南约4公里处为宿邳路(宿迁通往邳州)。该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的历史,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原为皂河镇商人陈永茂的私人住宅,北方回廊式的建筑结构,共有房屋90间,有堂房、配房、前门房,院内并筑有防盗贼用的三层炮楼一座,总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相传,该居处所原为骆马湖马老太爷庄园。因马老太爷常年在外做官,庄园长期闲置,转卖于山东省武城县陈庄商人陈永茂之手,百姓们称之陈家大院。三十年代末,日本侵略中国,占领陈家大院,做宪兵总部使用,解放后政府部门进--改。此处交于当地粮……[详细]
侍岭古井
  侍岭井,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圩东村侍岭污水处理厂西侧,一废弃厂房院内(原砂砖厂),侍岭街西北。井台直径1.7米,内径0.75米,圆形井盘,近似椭圆形内圈,井圈用水泥砂浆修补过,井壁楔形砖券砌,上部修补过,井腹径约1.2米、深约10米,常年不涸。以前南边来龙镇附近村民都在此处取水,自上世纪90年代建砂砖厂后,井便废弃不用。该井东侧、南侧、西侧为村落,北侧约20米处有一条东西路,路北为田地,东南约600米处为原侍岭中心小学(现为幼儿园),西侧有一水塘,南侧约0.5公里处为晓侍路(侍岭通往宿迁城区和湖滨新区)。……[详细]
吴圩烈士陵园
  吴圩烈士陵园,近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吴圩村街道北侧约200米处,侍岭镇第二中心小学(吴圩小学)东约50米处。1946年11月建造,1986年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2米,宽1.1米,厚0.5米,水泥结构,碑座高1.2米,宽0.8米,水泥结构。陵园占地22亩,四周有圩沟、防护林带;陵园中分四个墓区,数百名革命烈士长眠在这里。园区遍植松柏,与烈士英灵相伴;四季鲜花绽放,气氛肃穆芳馨。凭吊这座烈士陵园,使人自然忆起宿北大战的动地风云。宿北大战以国民党六十九师被全歼、中将师长戴之奇被击毙而全面告捷。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在村干部领导下,把在战斗中牺牲的我军烈士的遗体,集中运到圩东南一公里处,选择一块平地,开挖多个集体墓穴安葬。1950年,宿迁县人民政府决定划地拨款修……[详细]
皂河龙王庙
  皂河龙王庙在宿迁市西北皂河镇南,紧靠古大运河,西临黄河故道。龙王庙建于清康熙间(1662一1722),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1983年修复。龙王庙由南至北是禅门、钟楼、鼓楼、御碑亭、怡殿、东廊房、西廊房、大王庙、灵关殿、东滚龙脊、西滚龙脊、大禹王庙、东宫、西宫等,均按北京清代官式建造,内亦有清代官式彩画。 庙的四周筑围墙,有三进院子,在灵关殿和大禹庙之间还有围3米多、高10多米的大柏树。御碑亭内乾隆御碑,刻有4个不同年代的乾隆御笔碑文。……[详细]
顺河行宫遗址
  顺河行宫遗址,俗称大营顶,清代,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面积2万多平方米。根据记载,大约在1757到1761年间建成顺河集行宫,1762年正月至1784年2月年间,清乾隆皇帝6次南巡经过顺河,往返8次驻跸顺河集行宫,并留下诗词。后顺河集乾隆行宫毁于水患和战争中。2009年宿豫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经过勘测,发现地下约0.5米-1.5米处有大量时代特征明显的青砖,并且可见地表洒落大量青砖,经认定该遗址为顺河行宫遗址。2014年9月,宿迁市文广新局受宿豫区文广新局的委托,经省文物局同意后,组织力量对顺河行宫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历时23天(2014年10月9日——2014年10月31日)。工作期间采取探铲打探和开挖少量探沟的方式,探沟中共出土勾头残片21件,其中11件为龙纹,5件……[详细]
财皂河神庙
  财神庙位于宿迁市皂河镇北首,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建筑为廊院式建筑格局、砖木结构、-瓦屋面、正堂为明三暗五、前屋四间,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总占地约为1500平方米。财神庙原为民间祭祀财神的庙宇,周边百姓每逢吉日进庙上香、敬奉财神、祀求降福、赐财。财神庙整体建筑风格清晰,文化内涵丰富,是皂河镇区内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之一,1991年被原宿迁县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宿迁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2、合善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善堂
  合善堂,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北围墙以北侧约100米,四周都为村民住宅,北侧有御码头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群陈家大院和财神庙,南侧约4公里处为宿邳路(宿迁通往邳州)。该建筑布局规范,房屋结构完好,前后两进院落。该建筑群为清光绪二十年间所建。后院的正堂及东配房皆为硬山清水脊,置有跑兽和龙吻。正堂进深五架加前廊,面阔三开间,两旁设耳房,前庭院有门楼及东殿房。整个建筑群南向,占地面积为12亩,堂内无僧尼。设堂司主管。正堂中敬奉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合善堂的主要宗旨在于集结有戒心,诚善意者,戒杀生、偷、盗、邪、淫、及戒酒吸毒者,并有济贫扶弱,行五戒十善之义务。每月初一至十五入戒者自动进堂,自省有无违背戒律,沾染邪非之恶习,并染洁白而……[详细]
晓店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西周、汉代,属龙山文化,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城晓店镇青墩村东50米处、井头乡三巨村西侧,龙马动力有限公司南侧,整个遗址囊括了宿新路、白杨路(晓塘路)、桑园路、青桐路。面积665509平方米,整体呈四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65米,现主要作农田使用。1963年,宿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墩遗址现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经过以前考古挖掘和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06、2007、2008、2009连续四年考古挖掘,发现房屋、灰坑、水井、墓葬、灰沟、窑、器物堆积等大量遗迹,从青墩遗址断层来看,上有1.6米厚……[详细]
郑墩遗址
  郑墩遗址位于宿豫区新庄镇郑友村瓦庄组,北距新庄镇政府约2000米。遗址在一个呈凸形的墩子上,直径约为130米,顶部比周边地形高出约1.5米,据当地村民讲述为“郑墩”。该遗址分为耕土层、汉代文化层和新石器文化层等,发现有汉代古墓葬和新石器晚期的灰坑等,并出土陶罐、铜镜、铁戟、钱币、鬲足、鼎足、陶豆等器物和标本,对研究我市早期历史文化和丧葬习俗极具宝贵价值。……[详细]
韩余娟墓园
  韩余娟墓园位于市湖滨新城井头乡境内,1983年韩余娟牺牲后,宿豫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小英雄牺牲的地方建造一座“韩余娟陵园”,共青团宿豫县委、县教育局、共青团淮阴市委相继授予她“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标兵”、“英雄少年”光荣称号;共青团江苏省委、共青团中央分别授予她“英雄少年”、“舍己为人小英雄”光荣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她为革命烈士。……[详细]
三台山森林公园汉墓群
  三台山森林公园汉墓群,位于湖滨新区晓店镇,北靠青桐路,西邻三台山大道。为配合工程建设,2014年9月,市文广新局联合南京大学历史系对该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05座、窑址1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琉璃器等200多件。该墓群为研究江苏淮河以北地区两汉时期的葬俗及当时的居民生活状态提供了实物资料。……[详细]
晓店镇鱼形墓
  晓店镇鱼形墓,位于湖滨新区晓店镇三台山森林公园北部,为砖室墓,墓长2.3米,宽0.6米,整体造型呈鱼形,“鱼头”、“鱼身”、“鱼尾”均保存完整,在“鱼头”处还叠放一碗一罐,作为“鱼眼”,整体造型比例协调,栩栩如生。根据墓葬结构及出土器物判断,年代当在宋代左右。该种造型墓葬是宿迁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葬俗有重要意义。……[详细]
王墩遗址
  王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东约500米(中国电力65号塔)处,东距来龙镇2.5公里,墩为长方形,呈漫坡状。新石器时代、夏、商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资料记述墩高约2.5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因大集体时生产队开垦农田,墩高降低,现存墩高约1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为龙山文化堆积层,陶片暴露丰富,有红陶、灰陶、白陶、黑陶,采集标本中的典型物有等腰三角形鼎足:夹砂红陶,足体矮小;鸟首形足:红陶,泥质、夹砂均有,空心,半锥体,正面有竖堆纹。鬶足:夹细砂,分红陶、白陶两种,尖锥形,实足根上首平缓。陶瓶圈足:泥质,灰陶,台座形,瓶底内束,壁斜收。陶器盖:泥质黑陶,复斗形,半环钮,上下弦纹凸凹。陶盆口沿:泥质灰陶……[详细]
凤凰墩遗址
  凤凰墩遗址。位于宿豫保安乡凤凰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呈墩状,现高约2.5米,表土层下约有2米厚的文化层。该遗址原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曾采集到磨制石斧、石锛、锥足鼎、三足钵、陶罐等残片,胎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属青莲岗文化遗存。现该遗址作旱作物田地使用,主要种植小麦、黄豆等农作物。……[详细]
吴庄遗址
  吴庄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保安乡凤凰村南吴庄(凤凰村小学南100米处)。原遗址高出地面约1.5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遗址地面已基本与周围田地相平,主要原因为当地村民取土造田所致。根据原资料记载,该遗址曾采集到大汶口文化遗存泥质红陶镂空圈足豆,袋足、鬹、钵、盆、壶等残器;西周时期出土文物有夹砂红陶绳纹甗、鬲、泥质红陶盆、簋等。现该遗址作农田使用,主要种植小麦、水稻。该遗址南100米处为村落,东为田地,西100米为韩集村水泥路,北侧紧邻东西村道,北100米为废弃凤凰村小学,西侧约100米处为水泥路通往保安乡。……[详细]